《中醫詞典》解釋「玉翳浮瞞」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玉翳浮瞞

病證名,首載於明代眼科專著《銀海精微》。此症因風邪上犯頭目,深入腦絡,兼挾肝膈鬱熱,久稽未散,致使氣血壅滯,絡脈瘀阻,凝聚成白翳,覆蓋瞳神,其色如玉,故名「玉翳」。症見翳膜或厚或薄,時進時退,發作時伴目赤疼痛、淚出汪汪,屬風熱瘀血交結之頑疾。

病因病機

  1. 風邪犯目:外感風邪循經上襲目竅,內擾清空,與肝經鬱熱相搏。
  2. 肝膈積熱:情志鬱結或飲食辛燥,肝氣化火,熱鬱胸膈,上灼目絡。
  3. 血凝成翳:久病未治,熱毒蘊結,血脈瘀滯,化生翳障,黏附黑睛。

臨床特徵

  • 翳膜形態:白翳漫掩瞳神,色如白玉,厚薄不一,邊緣不清。
  • 動態變化:翳障隨病情進退,發作時紅腫加劇,緩解時略見收縮。
  • 伴隨症狀:目珠刺痛、羞明流淚,甚則視物昏矇。

治法

  1. 內服方藥

    • 瀉肝退翳:常用《龍膽瀉肝湯》加減,清肝膽實火,佐以活血散翳之品如川芎、紅花。
    • 祛風通絡:風邪偏盛者,合用《羌活勝風湯》,疏散風熱,開鬱導滯。
  2. 外用點眼

    • 陰三陽二藥:古法以陰性藥(如黃連、玄明粉)與陽性藥(如麝香、冰片)交替點目,利用藥性相激,促使翳膜收卷。點藥後淚液分泌增多,藉淚液沖刷帶出瘀濁。

相關病證辨析

  • 與「玉翳遮睛」異同:二者均屬白翳遮瞳,然「玉翳浮瞞」更強調翳膜浮動、病情進退之特徵;「玉翳遮睛」多指翳定形堅,病勢深痼。

古籍延伸
《審視瑤函》進一步闡述:「玉翳浮瞞,非獨風熱為患,亦有真陰虧耗,金水不生者。」提示久病患者需兼顧滋陰養肝,如杞菊地黃丸類方,標本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