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玉翳遮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玉翳遮睛
病證名,首載於《銀海精微》,亦稱「玉翳浮滿」、「玉翳浮瞞」或「玉翳浮睛」。此症多因肝經風熱上擾目竅,久病反覆發作者,則多屬肝腎不足。《銀海精微》詳述其病機:「此因肝風攻衝入腦,積熱滯於肝膈之間,日久腎氣虧虛,遂致目中時發熱痛。初起可見眼胞紅腫、赤脈貫睛,漸生白翳,初如碎米散布,久則翳膜凝結成片,遮掩瞳仁,色若白玉,故名玉翳遮睛。」
病因病機
- 肝經風熱:風熱之邪循肝經上壅目絡,灼傷黑睛(角膜),導致氣血瘀滯,翳障初生。
- 肝腎陰虛:病久耗傷肝腎之陰,虛火上炎,翳膜凝結不化,形成厚翳遮睛。
臨床表現
- 初期:目赤腫痛、羞明流淚,黑睛生翳如碎米,赤脈纏布。
- 後期:赤痛消退,遺留白色翳膜,光滑緻密如玉石,遮蔽瞳神,視力嚴重受損,甚則失明。
治療法則
- 肝經風熱證
- 治法:清肝瀉熱、退翳明目。
- 方藥:
- 瀉肝散(《銀海精微》方):以黃芩、梔子、龍膽草等清肝火,配合蟬蛻、木賊草退翳。
- 明目菊花散:重在疏風清熱,兼以養肝。
- 肝腎虧虛證
- 治法:滋補肝腎、通絡消翳。
- 方藥:
- 通明補腎丸(《銀海精微》方):以熟地黃、枸杞子、菟絲子等補益肝腎,佐以蒺藜、谷精草明目退翳。
預後與轉歸
若翳膜初起,赤痛未消,及時清泄肝熱,尚可減輕翳障;一旦翳膜凝結如玉,覆蓋全睛,則屬「宿翳」,藥物難消,古稱「藥力難攻」。此類病變類似現代醫學之「角膜白斑」,多需外治或手術干預。
文獻補充
《目經大成》進一步指出:「玉翳者,非僅肝熱,更有玄府閉塞,神水淤濁。」強調氣血瘀滯與水液代謝失常在翳障形成中的作用,可佐以通絡利水之品,如車前子、茯苓等。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