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大便下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大便下血

病證名,指排便時糞便中混有血液,或純下鮮血、暗紅色血之症候。中醫認為,此症多因大腸熱結損傷、臟氣虛衰、風邪內侵,或濕毒積滯、疳食傷臟等所致,導致血氣失調,滲入腸道而發。

病因病機

  1. 熱結損傷
    大腸為傳導之官,若熱邪蘊結於腸,灼傷絡脈,則血溢脈外,隨糞而下。常見於實熱證,如《幼科證治準繩》所言「大腸熱結損傷所為」。
  2. 風邪內襲
    臟氣虛弱時,風邪乘虛而入,與熱相搏,迫血妄行,或與寒相合,凝滯血脈,皆可致下血。
  3. 濕毒積滯
    濕熱毒邪蘊結脾胃,下注大腸,阻滯氣機,損傷腸絡,血不循經而外溢。
  4. 疳食傷臟
    小兒疳積或飲食不節,損傷臟腑,氣血生化不足,或積熱內生,皆可引發便血。
  5. 胎中受熱
    嬰幼兒便血或與母體胎熱有關,熱毒傳於胎兒,蘊結腸道,出生後發為下血。

辨證分型與治法

  1. 熱毒熾盛證

    • 表現:便血色鮮紅,肛門灼熱,口渴喜冷,舌紅苔黃,脈數。
    • 治法:清熱涼血止血。
    • 方藥:犀角地黃湯(水牛角代犀角)、黃連解毒湯加減。
  2. 濕熱下注證

    • 表現:便血暗紅,黏滯不爽,腹脹納呆,舌苔黃膩,脈濡數。
    • 治法:清熱化濕,和營止血。
    • 方藥:槐花散合地榆散加減。
  3. 氣虛下陷證

    • 表現:便血日久,血色淡紅,神疲乏力,氣短懶言,舌淡脈弱。
    • 治法:補氣攝血,升舉陽氣。
    • 方藥:補中益氣湯加阿膠、側柏葉。
  4. 虛寒失攝證

    • 表現:便血紫暗,腹痛喜溫,四肢不溫,舌淡苔白,脈沉遲。
    • 治法:溫中健脾,養血止血。
    • 方藥:黃土湯加減。

相關古籍論述

  • 《幼科證治準繩》指出:「臟氣既傷,風邪自入……致動血氣,停留於內,凝滯無歸,滲入腸中。」強調臟腑內傷與外邪相合為病機關鍵。
  • 《醫宗金鑒》提及:「腸風下血,血清色鮮;臟毒下血,血濁色暗。」區分腸風與臟毒之證型差異。

此症需結合四診,辨明寒熱虛實,對證施治,以調和氣血、修復腸絡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