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玉柱骨折」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玉柱骨折
玉柱骨折,首見於《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卷八十八,屬骨傷科疾患之一。此症又名「天柱骨折」,乃頸椎損傷之重證,因頸部突受外力衝擊,或墜跌時頭部著地,致頸椎骨節斷裂或錯位,甚則傷及脊髓,危及性命。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此證多因「跌撲損挫」所致。《醫宗金鑒》載:「玉柱骨,即頭後頸骨三節,上承頭顱,下連脊背。」此處為督脈所過,主一身之陽氣,一旦骨折,不僅局部氣血瘀滯,更可阻遏督脈經氣運行,導致肢體痿痺、二便失司等重症。若損及髓海,則可現神昏、呼吸艱難等危候。
證候表現
患處常見腫脹劇痛,頸項強直不可轉側,或見頭部下垂難以自舉。若骨折壓迫經絡,可見上肢麻木不仁;傷及脊髓者,多伴四肢癱軟、氣息微弱。古醫籍強調「骨陷筋糜」之象,即局部觸之有骨節凹陷,周邊筋肉弛緩無力。
治法探要
傳統治法首重「手法歸原」。《正骨心法》主張:「先以手法端提頸項,徐徐接續,使斷骨復位。」然此症險峻,施術時須極謹慎,避免誤傷髓絡。外治多以杉木皮或竹片製夾闆固定,輔以活血化瘀膏藥如「五黃散」外敷。內服藥常選「復元活血湯」加減,或「大成湯」以通腑逐瘀,若見氣血兩虛者,則投「八珍湯」補益之。
古籍考據
《傷科補要》詳述玉柱骨「形如柱石,內藏髓絡」,強調其解剖之精密與損傷之兇險。《醫宗金鑒》更警示:「天柱折絕,髓髎皆空,七日內多屬險候。」足見古人對此症預後之重視。歷代醫家多列此證於「九絕傷」之中,謂其癒後不良,若未得妥治,易遺留癱瘓殘障。
此症雖屬骨傷,然中醫從整體論治,結合經絡臟腑理論,不僅治形損,更調氣血之亂,以冀恢復督脈陽氣之暢達。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