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鬱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鬱氣,病因病理學名詞。

1.即氣鬱。詳該條。

2.致鬱之氣。《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故歲宜苦以燥之溫之,必折其鬱氣,以資其化源。」張景岳註:「故必折去其致鬱之氣,則鬱者舒矣。」

鬱氣,是指人體氣機不暢,氣鬱於內所形成的病理產物。鬱氣的產生,主要與情志不遂、飲食不節、勞倦過度等因素有關。情志不遂,如長期抑鬱、悲傷、憂愁等,會導致肝氣鬱結;飲食不節,如暴飲暴食、過食生冷、辛辣等,會導致脾胃運化失常,水濕停聚;勞倦過度,會導致氣血虧虛,運行不暢。這些因素,都會導致氣機不暢,氣鬱於內,形成鬱氣。

鬱氣的臨床表現,主要有胸悶、心悸、氣短、乏力、頭暈、失眠、多夢、食欲不振、大便不暢等。嚴重者,還可出現胸痛、心絞痛、心肌梗死、腦卒中等。

鬱氣的治療,以疏肝理氣、健脾益氣為主。可選用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丸等中成藥治療。此外,還可配合針灸、推拿、按摩等中醫外治方法治療。

鬱氣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保持良好的情緒,避免情志不遂。

2.飲食有節,不暴飲暴食,不吃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3.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

4.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5.定期體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鬱氣是一種常見的病理產物,如果不及時治療,會導致一系列的疾病。因此,大家要重視鬱氣的預防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