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大便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大便難
定義
「大便難」為中醫證名,指大便秘結不通,排便困難之症。首見於《素問·至真要大論》,其後歷代醫家多有闡述,如《諸病源候論》專列「大便病諸候」,詳述其病因病機。
病因病機
臟腑失調,陰陽虛實偏頗
《諸病源候論》指出:「大便難者,由五臟不調,陰陽偏有虛實。」五臟功能失和,三焦氣化不利,導致寒熱錯雜,壅滯腸胃。胃為水穀之海,其精微化生營衛,糟粕傳導於大腸。若臟腑三焦失調,寒熱互結於腸胃,使本已充實之腸道氣機壅滯,傳導失司,遂成大便難。
腎虛津虧
腎主二便,若腎受邪氣而虛損,氣化失職,則小便頻利,津液過度耗傷,腸道失潤而乾澀,故見大便難。此即《諸病源候論》所云:「邪在腎,亦令大便難……津液枯燥,腸胃乾澀。」此外,久病消渴或泄利過度者,亦因津液枯竭,腸燥失潤而致此證。
氣血不足
氣虛則推動無力,血虛則腸道失濡。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虛弱,氣血化生不足,大腸傳導乏力,加之陰血虧虛,腸道乾澀,皆可導致排便困難。
寒熱錯雜
寒邪凝滯腸道,氣機痺阻;或熱邪灼津,燥屎內結,均可引發大便難。臨床常見寒熱夾雜,如陽明腑實兼脾陽不足,或上熱下寒之證,皆可影響大腸傳導功能。
相關證候辨析
「大便難」與「大便秘結」雖皆指排便不暢,然前者更強調排便過程之艱澀困難,後者則側重於糞便乾結不通。二者病因病機相似,常相互兼見,故古籍多互參論述。
古籍論述
- 《素問·至真要大論》:首載「大便難」之名,歸屬於六氣病機範疇。
- 《諸病源候論》:系統闡述五臟不調、腎虛津虧等病機,並提出「冷熱並結」之關鍵病理因素。
- 《傷寒論》:於陽明病篇詳述燥屎內結之證治,如承氣湯類方之運用,為後世治療實熱性大便難奠定基礎。
總結
大便難一證,總屬腸道傳導失常,其病機涉及臟腑功能失調、氣血津液虧虛及寒熱邪氣壅滯。臨證需辨明虛實寒熱,尤重腎與三焦氣化功能,方能對證施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