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浴兒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浴兒法

浴兒法為中醫傳統新生兒保健法之一,首載於唐代《備急千金要方》。此法以煎煮桃、槐、桑、梅、柳五種樹枝之湯液,為初生嬰兒洗浴,旨在清除胎毒穢濁,潔淨肌膚,預防瘡癤、疹痘等皮膚疾患。

中醫理論基礎
中醫認為,新生兒娩出後,體表易殘留母體穢濁之氣,加之腠理疏鬆,易受外邪侵襲。桃枝能活血散風;槐枝清熱涼血;桑枝祛風通絡;梅枝收斂生津;柳枝除濕解毒。五枝合用,共奏祛穢、疏風、清熱之效,兼可調和氣血,強化衛表。若於湯液中加入少量豬膽汁,其性苦寒,既能增強清熱解毒之效,又可潤澤肌膚,防止瘡瘍燥裂,符合「既祛邪又護正」之則。

操作要點
洗浴時須保持室溫適宜,避風避寒,湯液溫度以溫和為度,避免久浸。尤其需護臍防濕,因初生兒臍帶未脫,濕染易致「臍風」(破傷風)。此法於古代亦講究擇時,如避開氣候劇變或嬰兒飢飽之時,以順應「天人相應」之理。

與現代觀點之呼應
現代研究指出,五枝含揮發油、有機酸等成分,具抗菌抗炎作用;豬膽汁之膽酸鹽能破壞微生物細胞膜,與中醫「解毒」概念相符。然中醫更重視「藥性」與「人體氣血動態」之配合,非僅著眼於物質成分。

浴兒法體現中醫「治未病」思想,通過外治法調理嬰兒體質,反映古人對新生兒生理特質與自然療法之深刻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