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浴面」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浴面,又稱摩面、擦面或乾洗臉,為中醫傳統導引養生術之一,屬外治法中的按摩療法。此法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至古代養生典籍,如《壽世青編》記載:「浴面:將兩手自相摩熱,覆面擦之。」清代醫家吳尚先於《理瀹駢文》亦云:「晨起擦面,非徒為光澤也,和氣血而升陽益胃也。」可見其不僅為美容之舉,更具調理臟腑之效。
操作方法
- 溫掌:雙掌相合快速摩擦生熱,以激發手部經氣。
- 貼面:熱掌貼覆面部下緣,雙手中指準確落於鼻翼外側迎香穴(屬手陽明大腸經,通鼻竅要穴)。
- 上推:沿鼻梁兩側向上推擦,經睛明穴(足太陽膀胱經,主目疾)、攢竹穴(膀胱經,治頭痛目赤)至前額髮際。
- 分拂:雙手分推至額角頭維穴(足陽明胃經,調頭面氣血),隨即順勢而下,經耳前耳門穴(手少陽三焦經,司耳聰)返回起始位置。
- 循環:重複動作9至36次,以面部分微熱為度。
中醫理論依據
浴面之效建基於經絡學說與衛氣運行理論:
- 經絡效應:面部為「諸陽之會」,手足三陽經皆匯聚於此。按摩直接刺激陽明經(多氣多血),促進氣血上榮;兼調太陽經與少陽經,驅散風寒邪氣。
- 穴位刺激:迎香穴乃治鼻塞要穴;睛明、攢竹可疏泄眼部氣血;頭維穴為胃經與膽經交會處,調和陽明、少陽氣機。
- 衛氣調動:《黃帝內經》言:「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晨起浴面契合衛氣晝行於陽的規律,助其布散體表以禦外邪。
臨床應用
此法歷代醫家多用於防治外感及頭面諸疾:
- 外感表證:通過激發陽明經氣,提升正氣抗邪能力,對風寒初起之鼻塞、頭痛有效。
- 鼻淵涕窒:長期摩擦迎香穴可通利鼻竅,改善慢性鼻炎症狀。
- 神志不暢:晨起操作能提挈清陽之氣上衝頭目,緩解昏沉嗜睡;夜寐前施行則可引陽入陰,輔治失眠。
- 面癱恢復:作為輔助手段,能促進面部經脈氣血流通,加速萎靡肌肉復原。
養生機轉
中醫認為「有諸內必形諸外」,面部色澤與臟腑盛衰相應。持之以恆浴面,可使面部毛細血脈通暢,兼調內在臟腑:
- 和胃氣:陽明經屬胃絡脾,摩擦間接振奮脾胃生發之機。
- 瀉膽火:少陽經循行耳側,對肝膽鬱熱所致頭脹目赤有疏泄之效。
- 養心肺:心其華在面,肺主皮毛,面部氣血調和則心肺得安。
此術融合導引、按摩、經穴三者之長,體現中醫「治未病」思想,實為簡便易行之養生良法。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