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大便秘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大便秘澀
大便秘澀,又稱大便秘結,首見於《聖濟總錄·大小便門》,為中醫常見證候名,指排便困難、糞質乾硬、排便間隔時間延長之病證。
中醫病機
中醫認為大便秘澀主要與以下臟腑功能失調相關:
- 肺氣不降:肺與大腸相表裡,肺氣肅降有助大腸傳導,肺氣壅滯則大腸傳導失職。
- 脾胃運化失常: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胃虛弱則水穀精微輸布失常,腸道失潤。
- 肝氣鬱結:肝主疏泄,情志失調致肝氣鬱滯,影響大腸氣機通降。
- 腎陽不足:腎司二便,腎陽虛衰則腸道推動無力,陰寒凝滯。
- 津液虧耗:熱病傷津、汗吐下過度或陰血不足,致腸道失潤。
證型分類
1. 實秘
- 熱秘:陽明腑實,燥熱內結,見腹脹痛、口乾口臭、舌紅苔黃燥。
- 氣秘:情志失調,肝脾氣滯,見脅腹脹滿、噯氣頻作、脈弦。
2. 虛秘
- 氣虛秘:脾肺氣虛,傳導無力,見神疲氣短、排便乏力、舌淡。
- 血虛秘:陰血不足,腸燥失潤,見面色無華、心悸頭暈、舌淡脈細。
- 陽虛秘:腎陽衰微,陰寒內結,見腹中冷痛、四肢不溫、舌淡苔白。
治療原則
中醫治療強調辨證論治,主要治法包括:
- 熱秘:瀉熱導滯(如大承氣湯)
- 氣秘:順氣導滯(如六磨湯)
- 氣虛秘:益氣潤腸(如黃耆湯)
- 血虛秘:養血潤燥(如潤腸丸)
- 陽虛秘:溫陽通便(如濟川煎)
古籍論述
《傷寒論》提出「陽明病,胃家實」之熱結便秘;《景岳全書》將便秘分為「陽結」、「陰結」;《醫宗必讀》強調「治病必求於本」,不可妄用攻下。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