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域中」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域中穴詳解
穴名源流
「域中」為中醫經穴別名,首見於明代醫家李梴所著之《醫學入門》。該名稱實為「彧中」之異稱,屬足少陰腎經要穴。考「彧」字本義為文采盛貌,引申為氣機蓬勃之象;「中」則指其穴位居胸廓之中部,主司氣機升降。後世文献或因傳抄之誤,或以地域方言差異,漸有「域中」之記述,然其定位與主治皆與「彧中」無異。
定位與解剖
- 標準定位:
位於胸部,當第一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2寸處,與任脈之華蓋穴相平。 - 解剖層次:
- 淺層:布有胸大肌、肋間外肌
- 深層:鄰近肺臟,有肋間神經、動脈分支分布
- 《醫宗金鑒》載:「彧中穴在腧府下一寸六分,去胸中行二寸」
經脈歸屬與特性
- 所屬經脈:足少陰腎經(《靈樞·經脈》稱「腎足少陰之脈……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
- 五行屬性:屬水,與腎經其他穴位共司水火既濟之責
- 氣血特徵:為腎經氣血上輸於胸之門戶,《針灸甲乙經》稱其「主胸滿咳逆,喘不得息」
主治功能
古典記載
- 呼吸系統:
- 《針灸大成》:「主咳逆上氣,涎出多唾」
- 《類經圖翼》療「胸脅支滿,喘嗽」
- 胸陽不展:
- 《黃帝內經太素》楊上善註:「彧中主胸中氣滿,如室之宺(空虛狀)」
現代應用
- 氣機失調:胸悶氣短、呃逆屬腎不納氣者
- 津液代謝:配合中府穴治痰飲停肺
- 經絡辨證:足少陰經「貫脊屬腎」之通路異常引發的胸背痛
刺灸方法
- 針刺技法:
- 斜刺0.3-0.5寸,慎防傷及肺臟
- 《針灸資生經》云:「針入四分,灸五壯」
- 艾灸應用:
- 宜用麥粒灸,治虛寒性喘咳
- 配伍要穴:
- 配膻中、肺俞,強化宣肺降逆之效
- 與太溪相伍,滋腎平喘
理論探微
此穴體現中醫「腎主納氣」理論:
- 腎經「入肺中」的徑路中,域中為關鍵樞紐
- 《難經》「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之說,在此穴治療喘證時尤具指導意義
- 清代《醫門法律》強調:「治喘必求根本,域中能啟腎氣上潮以潤肺金」
古今文獻差異
比較《千金要方》與《針灸集成》記載:
- 唐代以前多記述為「治氣逆」,明代後增加「胸痛嘔沫」之症
- 現代針灸學擴展其於梅核氣、膈肌痙攣之應用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