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欲降反升」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欲降反升」乃中醫反治法之一種,其核心在於逆向思維,針對下焦閉阻之證,不直接通利下行,反取升提氣機之法,以開宣上焦、調暢氣化,達到間接通降之效。此治法源於《黃帝內經》「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的調氣思想,後世醫家更發展為「提壺揭蓋」之具體運用。

理論基礎

中醫認為人體氣機升降相因,肺主宣發肅降,為水之上源,與膀胱氣化相通。若肺氣壅滯,肅降失司,可致下焦水道不利,見小便癃閉、水腫等症。「欲降反升」即透過升提肺脾之氣(如用桔梗、升麻等藥),輔以輕宣辛散(如杏仁、紫蘇葉),使上焦得開,如揭開壺蓋,則下焦水液自然通利,此即《丹溪心法》所言「氣升則水自降」之理。

臨床應用

  1. 小便不利
    常見於肺氣閉鬱或中氣下陷者,症見小便點滴難出,兼胸悶氣短、舌苔薄白。方選參苓白朮散加桔梗,或單用補中益氣湯佐少量風藥(如羌活),提氣以助膀胱氣化。清代《醫學心悟》記載:「譬之滴水之器,上竅開則下竅自通。」
  2. 水腫兼表證
    風水初起,肺衛失宣而見頭面浮腫、無汗惡風,以越婢湯發汗解表,使「鬼門」開則「淨府」自利,亦屬此治法延伸。
  3. 氣滯便秘
    若因憂思氣結致大腸傳導無力,可於潤腸劑中加入生槐花荷葉,取升清以降濁之意,如《溫病條辨》宣清導濁法。

機轉探微

從經絡學論,手太陰肺經與足太陽膀胱經同主「開」,針刺列缺(肺經絡穴)可通調任脈與膀胱經;從藥物歸經看,升麻既入脾胃經升陽,又能宣透伏邪,體現「欲降先升」之雙向調節。現代研究亦發現,宣肺藥如麻黃所含麻黃鹼,可通過調節交感神經改善膀胱頸部痙攣。

此治法彰顯中醫「整體調控」特色,然須嚴格辨證,必見上焦閉鬱、中氣不足之象方可用之,若屬濕熱下注或陰虛火旺者,誤用升提恐助熱傷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