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喻義>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喻義

喻義,唐代著名外科醫家,生活於六世紀下半葉(約隋末唐初時期)。其生平主要活動於西川(今新疆吐魯番盆地一帶),並曾擔任西川節度使要籍,顯見其不僅精於醫術,亦具仕宦背景。

醫學成就

喻義專精外科,尤擅治療癰疽、瘡腫等外科病症。其臨床經驗彙編為《療癰疽要訣》及《瘡腫論》各一卷,堪稱唐代外科重要著作。可惜兩書均已散佚,僅能從後世醫籍零星引述中窺見其學術特色。

學術特點

  1. 辨證論治
    唐代外科受整體中醫理論影響,強調「辨證求因」。喻義治療癰疽時,可能依循《黃帝內經》「營衛不和,瘀熱內結」之說,區分陽證(紅腫熱痛)與陰證(漫腫色黯),並據此選用清熱解毒或溫陽散結之法。
  2. 外治法特色
    當時外科技術已相當成熟,除內服方藥外,喻義或善用針刺排膿、藥捻引流、膏藥外敷等法。其著作名為「要訣」,推測內容可能包含實用操作技巧,反映唐代外科的經驗累積。
  3. 癰疽分類
    中醫視「癰疽」為氣血壅滯所致,「癰」屬陽證,多因熱毒;「疽」屬陰證,常與寒凝或氣虛相關。喻義可能進一步細分病位深淺(如「疽發五臟」為重症),並提出相應預後判斷。

歷史背景

唐代為中醫學科分化關鍵期,外科與內科漸趨分工。喻義與同時代的藺道人(骨傷科)、甄權(針灸科)等,共同豐富了專科醫學體系。西域地區(如西川)的醫學交流,可能賦予其療法人參用胡藥(如沒藥、乳香)的特色。

後世影響

宋代《聖濟總錄》、明代《外科正宗》等典籍均收錄唐外科遺論,喻義經驗或間接融入後世外科流派。其「瘡腫論」之名,更顯示唐代已將皮膚瘡瘍提升至系統性理論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