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寓補於攻」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寓補於攻
治療學術語。為中醫治療虛實夾雜證的重要法則之一,意指在攻邪的過程中兼顧補益,或透過攻邪以間接達到補虛之效。此治法強調「祛邪不傷正,扶正不留邪」,適用於正氣已虛而邪氣尚實的複雜病證,體現中醫「標本兼治」的整體觀。
核心內涵與應用
- 寓補於攻,祛瘀生新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提出:「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緩中補虛,大黃䗪蟲丸主之。」此方以蟲類藥(如䗪蟲、虻蟲)破血逐瘀,結合大黃、桃仁等攻下瘀積,輔以地黃、芍藥養陰潤燥。其意在透過峻逐瘀血,疏通經絡,使氣血運行暢達,陰陽自和,則新血得生,虛損得補,故曰「緩中補虛」。此法彰顯「瘀去新生」之理,適用於久病入絡、乾血內停之虛勞證。 - 攻中佐補,協調藥勢
於攻邪方中佐以補益之品,既可防攻伐太過,又能助正氣托邪外出。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人參敗毒散,以羌活、獨活、柴胡等疏風散濕為主,配伍人參益氣扶正,使表邪得解而正氣不傷,用於正氣不足之外感風寒濕邪,或疫痢初起。此類配伍常見於體弱患者,如黃龍湯(大承氣湯加人參、當歸)治熱結旁流兼氣血兩虛者,即「攻補兼施」之範例。
理論延伸與臨床思維
- 氣血互根與祛瘀補虛
中醫認為「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瘀血阻滯可致氣血生化乏源,形成虛實交錯之局。寓補於攻的非單純補益,而是透過化瘀、通絡、散結等法,恢復氣血周流,激發機體自我修復能力。如桂枝茯苓丸治婦人癥積,即藉活血消癥以改善血虛之候。 - 攻補比例之權變
臨床須辨邪正盛衰,動態調整攻補力度。若正虛為主,可加大補益藥比重(如十全大補湯加減);若邪實明顯,則側重攻邪,稍佐補藥顧護脾胃(如犀角地黃湯加黃芪)。清代徐靈胎《醫學源流論》強調:「攻藥得補藥以行其術,而邪氣不致于消亡無餘。」
此治法不僅運用於內科雜病,亦見於外科瘡瘍(如托裡消毒散)、婦科經帶(如少腹逐瘀湯)等領域,體現中醫「以通為補」的靈活辯證思維。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