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寓攻於補」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寓攻於補
寓攻於補,為中醫治療學術語,屬虛實錯雜病證的治療法則之一。此法主要運用於患者體虛而兼有實邪的病證,其特點在於將攻邪之目的隱含於補益之中,或於補劑中佐以攻邪之品,使正氣得充而邪氣得祛。
內涵詮釋
1. 以補行攻
此法適用於正氣虛弱,無力驅邪,或攻邪恐傷正氣的病證。例如:
- 氣虛胎死不下:孕婦因氣虛不足,無力娩出死胎,此時不宜峻攻,而應益氣以助胎下,方選黃芪合開骨散(黃芪大補元氣,佐以開骨散活血通絡),使氣足則死胎自下。
- 氣虛便秘:年老體弱者,因中氣不足而致便秘,若徑用瀉下,恐更傷正氣,故以補中益氣湯益氣升提,佐少量枳殼行氣導滯,寓通於補。
2. 補中寓攻
即於補益劑中稍佐攻邪之藥,適用於正虛邪實,需兼顧扶正與祛邪者。例如:
- 正虛熱結:溫病過程應下失下,患者氣陰兩虧,邪熱內結,此時若純用攻下,恐正氣不支;若純用滋補,則邪熱壅滯。《溫病條辨》以新加黃龍湯(人參、當歸補氣血,大黃、芒硝瀉熱通腑)補瀉兼施,使正復邪去。
- 脾虛食滯:小兒疳積屬脾虛夾積者,用參苓白朮散加山楂、神麯,健脾為主,佐以消導。
理論基礎
此治法源於《內經》「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之原則,並結合張仲景「扶正祛邪」思想發展而來。其核心在於:
- 正氣為本:正虛者若一味攻邪,易致「邪未去而正先傷」,故需先固其本。
- 因勢利導:藉補益之力激發人體自癒機能,間接達到攻邪效果。如補氣以行瘀、益陰以透熱等。
- 配伍權衡:補藥為主,攻藥為輔,如十全大補湯加肉桂溫通血脈,治氣血虛寒之癥瘕。
臨床應用舉隅
- 陽虛水泛:用真武湯(附子、白朮溫陽健脾)佐茯苓、生薑利水,補陽為主,兼以祛濕。
- 血虛風燥:當歸飲子養血潤燥,佐防風、荊芥疏風止癢,治慢性蕁麻疹。
此治法彰顯中醫「以人為本、標本兼治」的特色,需精準辨證,權衡補瀉比例,方收良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