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大便秘結」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大便秘結
證名,指大便排出困難,或數日(如三四日以上)未解者。見於《丹溪心法附餘·燥門》,簡稱「便秘」,亦稱「大便難」、「大便不通」、「大便秘澀」。中醫認為其成因可分為正虛與邪實兩大類,並與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
病因病機
- 腎虛津虧
《醫學正傳·秘結論》指出:「腎主五液,故腎實則津液足而大便滋潤,腎虛則津液竭而大便結燥。」過度房勞、飲食不節、嗜酒或辛熱之物,皆可導致脾胃積熱或命門火旺,耗傷陰液,使腸道失潤,傳導失常,形成燥結。 - 外感與內傷之分
《癥因脈治·大便秘結論》詳述外感所致便秘,如太陽陽明之「脾約」、少陽陽明之「大便難」、正陽陽明之「胃實」(大便硬),以及太陰、少陰、厥陰病中相關證候;內傷則多因積熱、氣滯、血枯等,需辨明應下、急下、緩下或導法等治則。 - 氣血津液失調
《醫宗必讀·大便不通》強調:「癥狀雖殊,總之津液枯幹,一言以蔽之也。」老年氣血衰少、產後失血、病後津虧,或過用發汗利水之藥,皆可致腸道失潤。誤用峻下藥(如硝黃、巴豆)反傷正氣。
分類與證型
便秘依病性可分為陽結(熱秘)、陰結(寒秘);依病機則有:
- 實秘:如熱秘(腸胃積熱)、氣秘(肝鬱氣滯)、痰秘(痰濕阻滯)。
- 虛秘:如氣虛(推動無力)、血虛(腸燥失潤)、冷秘(陽虛寒凝)。
另有風秘(風邪犯肺,腸燥)、脾約(胃強脾弱,津液不布)、三焦秘(三焦氣化失司)等特殊類型。
相關名詞
- 幽門秘:幽門不通,氣機壅滯。
- 直腸結:糞便滯留直腸,排出無力。
- 脾約:出自《傷寒論》,因胃熱脾虛,津液受限,大便乾硬如粟。
中醫治便秘需辨明寒熱虛實,如熱結用承氣類,氣滯用六磨湯,血虛配潤腸丸,陽虛選濟川煎等,總以調和氣血、恢復腸道傳導為要。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