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大便秘結」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大便祕結(便祕)是指糞便在腸道內停滯過久,排便時間延長,通常四至七天才排便一次。古典醫籍中對這個症狀有多種不同的名稱,如《傷寒論》中稱為「大便難」、「脾約」、「不大便」、「不更衣」、「陽結」、「陰結」,宋代《活人書》稱之為「大便祕」,金元時代則將其區分為「虛祕」、「風祕」、「氣祕」、「熱祕」、「寒祕」、「濕祕」、「熱燥」、「風燥」等。雖然大便祕結和大便艱難都是指排便困難,但兩者的概念不同。大便艱難是指排便時困澀不暢,雖然有時也可能一天只排便一次,但大多數情況下排便週期是正常的;而大便祕結則是指大便閉塞數天不通。《傷寒論》中的「大便難」是指前者,而《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的「大便難」和金元時代所說的「濕祕」則屬於後者,需要加以區分。

常見的證候包括:

  1. 胃腸實熱便祕:相當於「熱祕」,屬於「陽結」範疇。主要表現為大便乾結,幾天都沒有排便,腹部脹滿,疼痛拒按,面色紅腫身體發熱,下午熱得更嚴重,多汗,尿液呈紅色,時常渴望喝冷水,口舌生瘡,口臭,說話聲音沉重,呼吸急促,舌乾,舌苔黃厚膩或焦黃起芒刺,脈搏沉實或滑實。

  2. 肝脾氣滯便祕:相當於「氣祕」。經常表現為大便多日不通,感覺後重窘迫,想要排便卻無法排出,精神抑鬱,打嗝頻繁,胸脘部位悶悶不舒服,脇肋脹,或在經期時乳房腫痛,或嘔吐上升,咳嗽氣喘,舌苔白膩,脈搏沉或弦。

  3. 脾肺氣虛便祕:屬於「虛祕」範疇。大便可能是乾燥結塊或軟便,但數天才能排便,有時即使有便意,也難以排出,用力會出汗、氣短,嚴重時還會出現喘促的症狀,排便後感到非常虛弱,疲倦無力,言語輕低,腹部沒有脹痛感,或有肛門脫垂,面色蒼白,脣色不潤,舌淡嫩,舌苔薄白,脈虛弱。

  4. 脾腎陽虛便祕:相當於「冷祕」,屬於「陰結」範疇。大便祕結,同時面色青黑,四肢冷,身體涼,喜愛熱,怕冷,口中和,小便清長,夜間多尿,尿液排尿後仍有餘瀝,舌質淡白,舌苔白潤,脈搏沉遲,或微澀。

  5. 血虛陰虧便祕:屬於「虛祕」範疇。常見於熱病恢復期,食量少,大便祕結難以排出,或產後,或患有癰疽後,或是年老血虛者,或胃中積有多餘熱氣之人,大便長期乾燥困難排出,通常每幾周才排便一次,體格消瘦,喉嚨乾燥少唾液,面色不光澤,心慌頭暈,脣色淡白,舌質淡或舌紅缺乏濕潤,脈搏細或細數無力。

鑒別分析:

胃腸實熱便祕:即陽明腑實,大便幹燥凝結。這種情況常見於寒邪入侵而引起的內熱,或是溫病侵入氣分,導致腸胃積熱,或是飲食偏辣,使腸胃積聚熱氣,這些因素都可能使熱勢在陽明胃腑廣泛蔓延,消耗津液,導致胃腸的燥熱實證出現,從而產生大便祕結不下的情況。傷寒和溫病所引起的燥屎結塊,通常在高熱性疾病中比較容易識別。判斷是否形成燥屎的要點如下:1.陽明熱證,下午發熱(陽明經所主管的時間是下午);2.腹部症狀,持續性脹滿疼痛拒按(腹痛不減輕,燥屎便未排出);3.持續出汗(大量出汗使津液流失,胃腸失濕,造成大便難排的重要原因之一);4.有幻覺(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