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御神」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御神
御神一詞源自中醫經典《黃帝內經》,尤見於《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載「不時御神」之論述。此概念核心在於「駕馭精神」,強調人體對自身神志、情緒及生命活動的調控能力,與中醫理論中的「神」密切相關。
中醫理論基礎
- 神的內涵
中醫所謂「神」,廣義指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狹義則專指精神意識、思維情感。《靈樞·本神》言:「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神依附於精氣而存,為生命之主宰。御神即通過調攝精氣,使神志安寧,內外協調。 - 御神與養生
《上古天真論》指出「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御神為養生之要。古人強調「恬惔虛無,真氣從之」,意指通過節制欲望、調和情志,使神氣不致妄耗。若「不時御神」,如過勞、憂思或縱慾,則易導致「神躁不專」,引發氣血逆亂,甚則損及五臟。 - 與臟腑的關聯
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司神志;肝主疏泄,調暢情志。御神失常可影響心肝功能,如《靈樞·邪客》云:「心傷則神去。」臨床常見心肝火旺者易怒多夢,即因神失所御所致。
具體實踐
中醫提倡通過以下方式御神:
- 起居有常:順應四時調作息,如《四氣調神大論》主張春夜臥早起、冬早臥晚起,以合天地陰陽。
- 情志調攝:以「和喜怒」為原則,避免七情過極。《千金要方》載「呼吸精和,心神安定」,即通過靜坐、導引安定神志。
- 飲食藥餌:如酸棗仁、茯神等安神之品,可助斂神魂;過食辛辣厚味則易擾神躁動。
御神之義,實為中醫「治未病」思想之體現,貫穿於養生、診療之中。歷代醫家視其為延年益壽之基,亦為疾病防治之關鍵。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