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冤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冤熱
冤熱,又稱「鬱熱」,為中醫術語,指熱邪蓄積於體內,不得宣散所致的病理狀態。此概念首見於《素問·玉機真藏論》:「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意指熱邪鬱結於少腹,導致局部灼熱疼痛,並可能伴隨異常分泌物(如「出白」),嚴重時可形成「蠱病」,屬纏綿難癒之疾。
中醫病機分析
冤熱的形成與「氣機鬱滯」及「熱邪內蘊」密切相關,其機制可分為以下兩方面:
- 情志失調:長期憂思惱怒,導致肝氣鬱結,氣滯化火,形成鬱熱。
- 外感傳變:六淫之邪(如風、寒、濕)入裡化熱,或飲食辛辣積熱,熱邪不得透發,鬱遏於經絡或臟腑。
其病理特點為「熱蘊於內,外見假寒」,臨床可能表現為身熱煩躁、口苦咽乾、胸脅脹痛,或局部灼痛(如少腹、頭面),舌紅苔黃,脈弦數。
與相關證候的鑒別
- 實熱證:熱勢明顯外揚,如高熱、大汗、脈洪大;冤熱多以「鬱悶不舒」為特徵,熱象相對內斂。
- 濕熱證:兼夾濕邪,常見身重疲憊、苔黃膩;冤熱則以氣機窒塞為主,濕象不顯。
經典論述延伸
《黃帝內經》將冤熱與「疝瘕」並論,提示其與下焦氣血瘀滯相關。後世醫家如劉完素進一步闡釋「鬱熱化火」之變證,認為長期熱鬱可灼傷津液,釀生痰瘀,加重癥瘕積聚。
臨床表現
依據熱鬱部位不同,症狀各異:
- 鬱於肝膽:脅痛、目赤、耳鳴。
- 鬱於脾胃:脘腹脹滿、吞酸噯腐。
- 鬱於下焦:少腹墜痛、小便短赤、婦女帶下黃稠。
冤熱作為中醫特有的病理概念,反映熱邪與氣滯相搏的複雜病機,需透過四診合參,辨明病位與兼夾因素,方能對證施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