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淵刺」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淵刺
淵刺,又稱關刺,出自《靈樞·官針》,為古代針刺手法之一,屬《內經》所載「五刺」或「九刺」範疇。此法主要應用於筋結或關節周圍的深層病灶,特點在於直刺筋腱附著之處,以調節經氣、疏通筋脈。
淵刺的理論依據
《靈樞·官針》載:「淵刺者,直刺左右盡筋上」,意指針刺時需深入筋腱與骨骼連接處(即「盡筋」),此處多為氣血聚散之關鍵,亦是痹證、筋傷的常見病位。中醫認為,「肝主筋」,筋病多與肝血不足、氣滯血瘀相關,而淵刺能直接作用於筋之根本,調和肝氣、活血舒筋。
操作特點
- 定位精準:需明辨筋腱附着點或關節周圍的壓痛點,常見於肘、膝、踝等大關節處。
- 深刺至筋:針刺時垂直進針,深達骨膜外層或筋腱根部,以得氣為度,手法宜穩重。
- 配伍應用:常配合「恢刺」(鬆解拘急)或「輸刺」(深納而久留)等手法,增強疏筋通絡之效。
臨床應用
淵刺主要適用於筋痹、關節屈伸不利、慢性勞損等病症,如:
- 肩凝症(五十肩):刺肩髃、肩髎穴周邊筋結。
- 膝痹:取犢鼻、陽陵泉附近筋腱附着點。
- 腕踝扭傷:針對局部筋結施刺,通絡止痛。
與其他刺法區別
- 輸刺:深刺至骨,侧重治骨痹。
- 經刺:刺大經之結絡,偏重經脈瘀堵。
- 淵刺:專注筋腱與骨之交會,以治筋病為要。
此刺法體現中醫「以痛為輸」「刺至病所」的治療思想,後世針灸流派如「刺絡針法」亦受其影響,發展出更精細的筋結剝離技術。淵刺之效,重在通調局部氣血,契合《素問》「疏其血氣,令其條達」的治療原則。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