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淵疽」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淵疽

病名:淵疽乃無頭疽之一種,發於脅部腋下三寸之處,屬中醫外科疾病範疇。該病首載於《外科大成》,其病因病機與情志內傷密切相關,多因憂思過度,氣機鬱滯,損及肝膽經脈,致使氣血壅塞,久而化熱成毒,凝聚於脅下所致。

症狀表現
初起時患處堅硬如石,腫脹明顯卻不紅不熱,瘡形平塌,根腳散漫,發展緩慢,久不化膿,故病程遷延難癒。若瘡勢已成,膿液稠厚而色白者,屬順證,預後較佳;若潰後膿水清稀如豆漿狀,則為逆證,病情較為險惡。若瘡口內透,可聞及呼吸之聲,此為疽毒內陷,穿透胸膜之危候,須即時救治。

治法

  1. 內治:以疏肝解鬱、清熱解毒為主,早期可選用柴胡清肝湯或舒肝潰堅湯加減,以疏泄肝膽鬱火,消散疽毒。若已成膿,則宜托毒外出,可選用托裏消毒散。若見內膜穿透之危象,急予護膜散(白蠟、白芨等分研末)內服,每日三次,每次一錢,以固護內膜,防止毒邪內攻。
  2. 外治:初期可敷貼沖和膏或如意金黃散,以活血消腫;膿成後切開引流,排膿後摻九一丹提膿去腐,膿盡改用生肌散,促進瘡口癒合。若瘡口透膜,可配合灸法,急灸陽陵泉穴(屬足少陽膽經),以疏通經氣,緩解內陷之勢。

病機探討
淵疽之發,與肝膽經氣鬱滯密切相關。脅下為足少陽膽經所循行之處,肝主疏泄,情志過極則肝氣不舒,膽經鬱熱,氣滯血瘀,終成疽毒。其病情深重,因部位近胸肋,易內陷傷及膜原,故治療須注重護膜固本,兼以透邪外達。

古籍參考

  • 《外科大成》強調此病因「憂思鬱結,傷及肝膽」,治法須內外兼顧。
  •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亦指出,疽毒內陷者,當急以灸法與護膜藥並施,防其傳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