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淵液」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淵液,又稱淵腋,為中醫經絡學說中的經穴別名,屬足少陽膽經。《針灸甲乙經》等古典醫籍多以此名記載,意指其位置深藏如淵,鄰近腋下,故名。

經脈歸屬與定位

淵液穴隸屬於足少陽膽經,位於人體側胸部,具體取穴位置在腋中線上,當第四肋間隙處(即腋窩下三寸)。其解剖位置鄰近前鋸肌與肋間肌之間,分布有肋間神經及胸外側動脈分支,為氣血通行之要衝。

功能與主治

中醫理論認為,淵液穴為膽經氣血深聚之處,具疏泄少陽鬱熱、通調局部氣血之效。主要適用於以下病症:

  1. 胸脅脹痛:因膽經循行於胸脅,刺激此穴可緩解肝膽氣滯或外邪侵襲所致之疼痛。
  2. 瘰癧(淋巴結腫大):透過疏通經氣,化解痰瘀凝滯。
  3. 臂痛不舉:協調鄰近經脈氣血,改善上肢活動不利。

刺灸方法

古法記載,淵液穴宜斜刺或平刺,深度約0.5~0.8寸,需避開深層肺臟。因穴位鄰近胸腔,傳統針灸強調謹慎操作,以免傷及內腑。艾灸多以溫和灸為主,用於寒證或氣血瘀滯之症。

學術考據

《針灸甲乙經》言:「淵液,在腋下三寸。」後世醫家如明代《類經圖翼》進一步闡釋其與膽經其他穴位(如輒筋、日月)的協同關係,形成治療胸脅病的配穴系統。

淵液穴雖非臨床常用要穴,但在特定證型中(如少陽經氣機不暢)仍具獨特價值,體現中醫「經穴相應,辨證取穴」的治療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