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大腸移熱於胃」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大腸移熱於胃

此為中醫病因病理術語,出自《素問·氣厥論》,指大腸之熱邪傳移至胃,導致「食亦」證的一種病理機制。所謂「食亦」,即患者雖能食而身體反見消瘦,此因熱邪內擾,影響水穀精微之正常運化與輸布所致。

病理機制
《素問》提及:「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又謂之食亦。」王冰註解進一步闡釋:「胃為水穀之海,其氣外養肌肉。熱消水穀,又爍肌肉,故善食而瘦。」意指胃主受納水穀,其精微本應化生氣血以濡養肌肉。然當大腸熱邪傳移於胃,胃中火熱熾盛,雖能加速腐熟水穀而表現為食欲亢進(善食),但熱邪同時消耗水穀精微(消爍),致使營養無法有效轉化為氣血以滋養形體,故見消瘦。此即「食入移易而過,不生肌膚」之理。

中醫理論延伸

  1. 臟腑傳變關係:大腸與胃同屬陽明經,經脈相連,生理上相互協調,病理上亦易相互影響。大腸積熱可循經上擾於胃,形成「移熱」之證。
  2. 熱邪特性:熱為陽邪,易耗氣傷津。胃熱熾盛時,除善食消瘦外,或伴見口渴、口臭、便秘等症,反映熱盛津傷之象。
  3. 與其他證型鑑別
    • 胃火亢盛:多因飲食辛辣或情志化火,直接燔灼胃腑,症狀相似但病機略異。
    • 中消(消渴病):屬「三消」之一,雖有消穀善飢,但以多飲、多尿為主,病機重在肺胃腎陰虛燥熱。

古籍補充
《黃帝內經》中「氣厥」一詞,強調臟腑氣機逆亂導致熱邪傳移的病理過程。後世醫家如張景岳亦指出,此類證候需辨明熱邪來源及傳變途徑,治療上不僅需清胃火,亦當兼顧瀉大腸之熱,以標本同治。

臨床表現要點

  • 主症:食欲亢進、形體消瘦。
  • 次症:可能伴有大便乾結、口乾舌燥、舌紅苔黃等熱象。
  • 脈象:常見滑數或洪大,反映陽熱有餘。

此證體現中醫「傳化之腑」相關病機的獨特視角,亦突顯臟腑間動態影響的整體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