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元頏>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元頏
元頏,唐代著名醫家,京兆(今陝西西安)人,其醫術精湛,尤擅心理療法,爲古代中醫情志治療之典範。據載,曾有一婦人因誤食蟲類而心生疑懼,終日憂慮成疾,雖經多方診治仍不見效。元頏診察後,深諳其病源在於情志失調,遂巧妙運用「吐法」,先以藥物催吐,再佯稱吐出一「蝦蟆」,婦人信以爲真,心結頓解,其疾遂愈。此案例生動體現中醫「心病還須心藥醫」之治療思想。
中醫學認爲,情志因素可致氣機逆亂、臟腑失和,進而誘發諸症。《黃帝內經》云:「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元頏所採之「情志相勝法」,乃基於五行生剋理論,通過誘導患者情緒轉化,以達到疏導氣機、調和陰陽之效。其法與《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述「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等原則一脈相承。
此外,元頏所用吐法,亦屬中醫傳統「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法之一。吐法多用於痰涎、宿食、毒物停滯上焦之證,能速祛實邪,開通氣機。《儒門事親》強調:「邪在上者,因而越之」,元頏结合吐法與心理暗示,既祛除患者實存之滯(誤食異物),復解其虛妄之疑(情志鬱結),展現中醫整體辨治之妙。
元頏之案例,不僅反映唐代醫家對情志病機的深刻認識,更凸顯中醫治療中「形神兼顧」「以意導氣」的獨特思路,爲後世心理療法與藥物療法相結合提供重要借鑑。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