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元況」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元況

元況,為經穴別名,首見於《循經考穴編》。該穴位於人體胸腹部,實為「羶中穴」之別稱。羶中穴屬任脈,為心包之募穴,亦為八會穴之一,氣會羶中,具有調理氣機、寬胸理氣之效,在中醫臨床治療與養生保健中佔有重要地位。

穴位定位與解剖

羶中穴位於胸部正中線,平第四肋間隙,或約當兩乳頭連線之中點處。其解剖位置深層為胸骨體,分布有肋間神經前皮支及乳房內動、靜脈前穿支。

功能與主治

羶中穴為宗氣之所聚,主司呼吸與氣機運行。其主要功能如下:

  1. 寬胸理氣:主治胸悶、胸痛、氣短、心悸等氣滯或氣逆之證。
  2. 通調乳汁:用於產後乳少、乳汁不通等婦科病症。
  3. 寧心安神:可緩解焦慮、失眠等情志失調症狀。
  4. 止咳平喘:對於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中醫理論基礎

在《黃帝內經》中,羶中被視為「氣海」之一,與人體氣血的運行密切相關。《靈樞·海論》提及:「羶中者,為氣之海」,強調其調節氣機的重要性。此外,該穴為心包經之募穴,與臟腑功能直接相連,故在針灸與推拿治療中常被選用。

臨床應用

歷代醫家運用羶中穴治療多種疾病,如《針灸甲乙經》記載其可治「咳逆上氣,唾喘短氣」;《千金要方》則指出該穴能療「胸痹心痛」。現代中醫臨床中,常配伍內關、太淵等穴,以增強宣肺理氣、活血通络之效。

刺灸法

羶中穴可針可灸,但需注意手法與深度:

  • 針刺:一般平刺0.3~0.5寸,局部有酸脹感。
  • 艾灸:多用於虛寒性病症,以溫灸或隔薑灸為主。

配伍應用

  • 配天突、肺俞,治咳嗽氣喘。
  • 配合谷、少澤,治產後缺乳。
  • 配內關、心俞,治心胸疼痛。

元況(羶中)作為調氣之要穴,其治療範疇廣泛,體現中醫「氣行則血行,氣滯則病生」的理論核心,亦展現經穴別名在醫籍傳承中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