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元俗」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元俗
生平與醫事
元俗,漢代醫家,河間(今河北一帶)人。據《古今醫統》記載,其早年於市集販售藥材,後因治癒河間王之「瘕病」而聲名大噪。瘕病屬中醫「積聚」範疇,指腹中氣血瘀結、形成有形或無形之結塊,病機多與肝脾失調、痰瘀互結相關。元俗能療此頑疾,可見其於雜病辨證與方藥運用頗具心得。治癒王疾後,元俗遁隱山林,其生平著述未傳,然其事蹟反映漢代民間醫者的臨床實證精神。
瘕病的中醫釋義
瘕病之名,首見於《內經》,與「癥」並論,後世合稱「癥瘕」。《諸病源候論》析其為「假物成形,推移可動者」,與癥之「堅硬不移」有別,屬氣機鬱滯或痰濕凝結所致。河間王所患之瘕,或為「氣瘕」,症見腹中脹滿、時聚時散,元俗可能以行氣破滯、活血消癥之方調治,如《金匱要略》鱉甲煎丸之類,然具體治法已不可考。
漢代醫學背景與元俗的地位
漢代為中醫理論體系成形期,《傷寒雜病論》與《神農本草經》相繼問世,民間亦多實證醫家。元俗活躍於此時代,其療瘕之術,或結合當時盛行的方藥與針灸技法,反映早期中醫對積聚病的探索。河間一地,後世成為金元醫學流派發源地,元俗作為地域早期醫家,或對當地醫學發展有所啟迪。
隱逸與醫道
元俗隱居之舉,符合傳統「醫道通仙」思想。漢代方士文化興盛,醫者常兼修養生,如華佗創五禽戲。元俗遁世,可能亦追求恬淡自然,契合《素問》「恬惔虛無」之養生觀,此選擇亦為其生平添道家色彩。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