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大腸液虧」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大腸液虧

病證名,指大腸津液不足所致之病證。中醫認為,大腸主傳導糟粕,其功能正常運作需依賴津液的濡潤。若因陰血虧虛、熱病傷津,或久病耗液,導致大腸失於濡養,則可形成「大腸液虧」之證。

病因病機

  1. 陰血不足:肝腎陰虛或血虛,津液化生不足,難以濡潤大腸。
  2. 熱病傷津:外感溫熱病邪或內熱熾盛,耗傷津液,致使腸道乾澀。
  3. 年老體衰:老年人氣血漸衰,津液虧耗,腸道失潤。
  4. 久病耗損:長期慢性疾病或過度勞累,暗耗陰血,影響大腸濡潤功能。

臨床表現

  • 主症:大便乾結難解,或數日一行,排便時費力,甚則如羊屎狀。
  • 兼症:形體消瘦、皮膚乾燥無澤、口咽乾燥、舌質紅而少津、苔薄少或無苔、脈細或細數。
  • 常見於:老年性便秘、習慣性便秘,或熱病後期陰傷未復者。

證候分析
大腸津液不足,腸道失潤,傳導失司,故見便秘;津虧不能上承,則口咽乾燥;陰血不足,肌膚失養,故形瘦膚燥;舌紅少苔、脈細均為陰虛津虧之象。

治法
潤腸通便為主,根據兼證不同,可配合滋陰、養血、清熱等法。

常用方藥

  • 主方:增液湯(玄參、麥冬、生地)合潤腸丸(當歸、生地、麻仁、桃仁、枳殼)。
  • 陰虛明顯:酌加沙參、玉竹、石斛以滋陰生津。
  • 血虛兼見:配伍當歸、何首烏、桑椹以養血潤燥。
  • 燥熱內結:可加知母、火麻仁、郁李仁以清熱潤腸。

其他療法

  • 食療:適量食用蜂蜜、黑芝麻、松子仁等潤腸之品。
  • 針灸:選取天樞、大腸俞、支溝、照海等穴,以調理腸腑、滋陰通便。

大腸液虧一證,重在辨明津液耗傷之源,針對病機調治,以恢復腸道濡潤傳導之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