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元陽」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元陽
概念定義
元陽,中醫生理學重要名詞,又稱「腎陽」、「真陽」、「命門之火」,與元陰相對,二者同屬腎中精氣所化生之生命本源物質。《類經附翼》言:「元陽者,先天無形之火,乃人身生化之源。」明代醫家張景岳於《景岳全書》闡述:「元陽者,即無形之火,以生以化,神機是也。」強調其推動人體生長發育及臟腑功能的特性。
生理特性
元陽具三大生理特質:
- 溫煦機能:如《醫貫》所述「命門乃一身之太極」,元陽為全身陽氣根本,維持正常體溫,溫養五臟六腑
- 氣化動力:主司水液代謝與氣血運行,《素問·生氣通天論》稱「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 生殖之本:《難經·三十六難》指出「命門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繫胞」,與生殖機能密切相關
與臟腑關係
- 與腎陰互根:依《黃帝內經》「陰平陽秘」理論,元陽需與元陰相互為用,趙獻可《醫貫》稱其為「水火之宅」
- 激發三焦:元陽通過三焦通道布達全身,《中藏經》謂「三焦者,元氣之別使」
- 溫運脾陽:脾土需腎陽溫煦方能運化水穀,故李中梓《醫宗必讀》有「火能生土」之論
病理變化
元陽異常主要表現為:
- 元陽虛衰:常見畏寒肢冷、腰膝痠軟、陽痿早泄、宮寒不孕等,如《傷寒論》少陰病「脈微細,但欲寐」之象
- 虛陽浮越:陰盛格陽所致面紅如妝、口燥咽痛等真寒假熱證,屬《傷寒論》通脈四逆湯證
- 火不歸元:龍雷之火上越引發口舌生瘡、齒搖發脫等,張景岳創鎮陰煎治之
歷代醫論
- 《黃帝內經》奠定基礎:「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
- 李東垣《脾胃論》發展「相火」學說,稱「相火,元氣之賊」
- 張景岳提出「陽非有餘」論,強調「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
- 鄭欽安《醫理真傳》以元陽立論,創立火神派診療體系
診斷要點
- 舌脈特徵:舌淡胖有齒痕,脈沉遲無力為元陽不足之象
- 望診要訣:《形色外診簡摩》載「面色黧黑,腰以下冷」為腎陽虛典型表現
- 問診重點:夜尿頻多、五更泄瀉等時辰性症狀尤具診斷價值
相關理論延伸
- 命門學說:孫一奎《醫旨緒餘》謂「命門乃兩腎中間之動氣」
- 先天後天論:元陽稟受於父母,需後天脾胃之氣滋養,《醫學入門》稱「腎為先天之本」
- 氣火關係: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提出「元陽即元氣溫熱之性」的氣火一體觀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