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元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元癰
病名
元癰為中醫喉科病症之一,屬「喉癰」範疇,特指發於咽喉高位的癰腫。《咽喉經驗秘傳》雙喉癰篇載:「……須要看他地位,在上者為元癰。」此症多因風熱邪毒壅滯,或肺胃積熱上攻咽喉,致氣血瘀阻,化腐成癰。其病位較高,臨床表現以咽喉腫痛、局部紅赤灼熱為主,甚則妨礙吞嚥、呼吸,且多伴發熱、口乾等全身症狀。
病因病機
- 外感風熱:風熱之邪自口鼻而入,壅結咽喉,與氣血相搏,發為癰腫。
- 肺胃積熱:過食辛辣厚味,或情志鬱而化火,致肺胃熱毒熾盛,上灼咽喉,腐肉成癰。
- 氣血瘀滯:熱毒久蘊,阻遏經絡,氣血運行不暢,瘀而化膿。
證候特點
- 局部表現:咽喉高處(如懸雍垂附近)紅腫高突,疼痛劇烈,按之硬實,甚則潰膿。
- 全身症狀:憎寒壯熱、頭痛、口乾欲飲、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洪數或滑數。
治療原則
以清熱解毒、消癰散結為主,輔以活血化瘀、利咽消腫。
方藥運用
- 主方:五味消毒飲(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加減。
- 熱毒熾盛者,加黃連、黃芩、連翹以瀉火解毒。
- 腫痛甚者,加射干、山豆根、牛蒡子以利咽止痛。
- 便秘者,加大黃、芒硝通腑泄熱。
- 外治法:可配合冰硼散或錫類散吹喉,以清熱斂瘡。
古籍考證
《喉科指掌》亦提及喉癰分型,強調「癰發喉關,病有深淺」,而元癰屬高位實熱之證,需急治防變。清代《瘍醫大全》進一步闡述喉癰病理,指出「熱毒聚於太陰之絡」,與肺胃經關係密切,治當從瀉火解毒著手。
元癰為急症之一,中醫強調辨證施治,針對熱毒深淺與體質差異調整方藥,以達消癰透邪之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