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員利針」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員利針

員利針為中醫傳統九針之一,首載於《靈樞·九針論》,其形制與功用皆具獨特之處。據經典所述,員利針「取法於氂針」,意為其設計靈感源自氂毛的特性,針身纖細而末端微大,形態圓利。具體而言,《靈樞》記載其「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使針具便於深刺,同時減輕進針時的阻力與組織損傷。其標準長度為一寸六分(約合現代3.7公分),屬於短針範疇。

形制特點與治療原理

員利針的結構體現中醫「因症施針」的思想:

  1. 尖端圓利:末端稍粗且圓滑,既能鋒利破皮,又可避免過度刺傷血絡,適用於深刺經筋、肌肉層,疏通壅滯之氣血。
  2. 針身細長:針體纖細,利於穿透皮膚與筋膜,減少患者痛感,符合「刺至病所」的要求。

臨床應用

員利針主要用於治療癰腫痹證

  • 癰腫:藉其圓利之性,可刺破瘀滞之氣血,引邪外出,《黃帝內經》強調其能「瀉熱排膿」,適用於早期癰疽未潰者。
  • 痹證:針對經絡氣血不通所致之疼痛、拘攣,員利針能深入筋結、阿是穴,鬆解粘連,調和營衛。後世醫家亦擴展用於濕痹寒痹等證,配合溫針法增強散寒效果。

與其他九針的區別

相較於毫針的輕細(主調氣)、鋒針的刃口(主放血),員利針兼備「深刺」與「圓利」雙重特性,尤其適合處理深部組織的痼疾。其設計平衡了穿透力與安全性,成為古代外科與痹證治療的重要工具。

員利針的運用,反映了中醫針具「形制合於病機」的智慧,亦為後世針灸器械的演變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