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員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員在

員在為中醫針灸學之經穴別名,首見於《針灸甲乙經》,係足太陽膀胱經之腧穴,又稱「攢竹」。此穴位於面部,當眉頭凹陷處,亦即眉弓內側端之皺起處,屬局部常用穴之一,主治頭面五官及神志疾患。

定位與取穴

員在(攢竹)之具體位置在眉頭邊緣,當眶上切迹處。取穴時,可沿眉毛內側端向上輕按,觸及凹陷處即為本穴。其解剖層次分佈皮膚、皮下組織及眼輪匝肌,深部鄰近眶上神經與血管,故針刺時需注意手法輕柔,避開血管。

功能與主治

員在為足太陽膀胱經氣所發,具有疏調經氣、清利頭目之效,主要用於以下證候:

  1. 頭目疾患:如頭痛、眉棱骨痛、目眩、目視不明、目赤腫痛、眼瞼瞤動等。
  2. 神志病症:如癲狂、癇證、小兒驚風等。
  3. 其他:面癱、眼瞼下垂、鼻塞等頭面部症狀。

針刺與操作

古法記載可直刺0.3~0.5寸,或沿皮向魚腰穴透刺。現代臨床多採用平刺法,以避開眶上孔及神經。亦可以拇指指腹按揉此穴,緩解眼疲勞或頭痛。

古籍記載

  • 《針灸甲乙經》稱:「員在,在眉頭陷者中。」
  • 《類經圖翼》述其主治「目視䀮䀮,淚出目眩」。
  • 《針灸大成》列其為「目疾要穴」,並載有配合睛明、太陽等穴治療眼病之方。

現代應用

現代中醫臨床常以員在(攢竹)配合其他穴位治療近視、青光眼、乾眼症等眼疾,亦用於三叉神經痛或緊張性頭痛之輔助療法。其調節眼部氣血之功效,與西醫學眶上神經支配區域之生理特點相呼應。

註:員在與攢竹雖為同穴異名,然考證古籍多用「攢竹」之名,後世醫籍漸趨統一,「員在」之用已較罕見。本穴之效,實根於膀胱經「從顳入腦」之循行,故能影響頭目與神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