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員針」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員針

員針為中醫傳統九針之一,首見於《靈樞·九針論》,其形制與用途均具獨特之處。

形制與淵源

員針之設計取法於「絮針」,其特徵為「筩其身而卵其鋒」,即針身為圓柱狀(筩身),針鋒則圓鈍如卵形,整體長度為一寸六分(約合現代3.7公分)。此形制旨在避免刺破皮膚,以按摩為主,故針尖不具鋒利特性。

功用與主治

員針主要用於「分間氣」之調理,即疏通肌肉、筋膜間隙的氣血淤滯。其圓鈍的針鋒能緩和刺激體表,達到以下作用:

  1. 疏理氣血:通過輕壓按摩,促進局部氣血流通,改善「分肉之間」的氣機不暢。
  2. 緩解痹痛:適用於筋肉痹證、關節痠痛等表淺病證,尤其適合畏懼針刺或體質虛弱者。
  3. 宣散邪氣:協助驅散風寒濕邪,防止外邪深入經絡。

與其他九針的區別

九針中,員針與「鍉針」同屬淺刺工具,但鍉針鋒如黍粟,稍銳於員針,多用於按壓經穴;而員針更側重於大面積的按摩與氣血調理,二者相輔相成。

歷代醫家觀點

《黃帝內經》強調員針「主分肉之氣」,後世醫家如明代楊繼洲《針灸大成》亦承此說,視其為「導氣和血」之器。因其操作安全,古代亦用於小兒或體弱病患的輔助治療。

員針體現了中醫「以通為用」的治療思想,透過非侵入性的手法調和氣血,展現針灸學中「柔術」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