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員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員柱

員柱為經穴別名,首見於《外台秘要》,即攢竹穴之異稱。攢竹歸屬於足太陽膀胱經,為頭面部之要穴,臨牀廣泛應用於目疾、頭痛及神志病症。

穴位定位與解剖

攢竹穴位於眉頭凹陷中,當額肌與眼輪匝肌交會處。具體取穴法為:正坐或仰臥,眉頭邊緣,入眉毛約0.1寸處。其下層分布有眶上神經、滑車上神經及眶上動脈分支,針刺或按摩此穴可調節局部氣血。

功能與主治

《針灸甲乙經》載,攢竹主「目䀮䀮不明,惡風寒,頭痛,鼻鼽衄」,具疏風泄熱、明目通絡之效。中醫理論認為,足太陽經循行於頭面,此穴可引陽氣上達,故主治如下:

  1. 目疾:目赤腫痛、視物昏矇、眼瞼瞤動,亦配合睛明、太陽穴治療近視。
  2. 頭面病症:前額痛、眉棱骨痛,常與合谷、風池同用,散風止痛。
  3. 神志異常:如癲癇發作時之牙關緊閉,可刺血以開竅醒神。

刺灸法

傳統針刺以平刺0.3~0.5寸,針尖向印堂或睛明方向,得氣為度。另可施以三棱針點刺出血,治療實熱證頭痛。艾灸較少用,因面部穴多忌直接灸。

同穴異名考證

除「員柱」外,攢竹於歷代醫籍尚有「眉本」「光明」等稱,見《醫心方》《針灸聚英》。此類異名反映古人對穴位功能與形態之多元詮釋。

綜此,員柱(攢竹)為足太陽經氣所發,透過調節經脈氣血,廣泛應用於眼、頭及神志疾患,體現中醫「經絡所過,主治所及」之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