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大便惡臭」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大便惡臭

病證名,屬中醫診斷範疇,指排便時氣味異常濃烈刺鼻,多見於小兒消化不良,亦可能出現於成人腸胃積滯或濕熱內蘊之證。此症常伴隨體熱、多睡、腹脹等症狀,其病機主要與「宿滯化熱」或「腸胃濕熱」相關。

病因病機

  1. 宿食積滯: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或生冷之物,導致脾胃運化失司,食物停滯腸中,鬱久化熱,腐敗之氣上逆,故見大便惡臭。
  2. 濕熱內蘊:濕邪與熱邪膠結於腸胃,濕性黏滯,熱性燔灼,二者相合則穢濁之氣下趨,排出濁臭糞便。
  3. 脾胃虛弱:小兒脾胃嬌嫩,或成人久病脾虛,消化功能不足,食物不化而積滯,進一步化生濕熱,引發穢臭便。

辨證論治

  1. 宿滯化熱證

    • 主症:大便臭如敗卵,腹脹拒按,噯氣酸腐,舌苔厚膩,脈滑數。
    • 治法:消食導滯,清熱和中。
    • 方藥保和丸(山楂、神麴、半夏、茯苓、陳皮、連翹、萊菔子)合龍膽瀉肝湯(龍膽草、黃芩、梔子、澤瀉、木通等),以消積清熱、利濕化濁。
  2. 腸胃濕熱證

    • 主症:大便黏滯臭穢,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濡數。
    • 治法:清熱利濕,調氣行滯。
    • 方藥葛根芩連湯(葛根、黃芩、黃連、甘草)加減,或枳實導滯丸(大黃、枳實、神麴、茯苓、黃芩、黃連、白朮、澤瀉),以清瀉濕熱、通腑降濁。
  3. 脾虛夾滯證

    • 主症:大便溏薄而臭,食後腹脹,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膩,脈弱。
    • 治法:健脾益氣,佐以消導。
    • 方藥參苓白朮散(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山藥、扁豆等)加焦三仙(山楂、麥芽、神麴),補脾兼助運化。

相關中醫理論

  • 「胃不和則臥不安」:消化不良導致內熱擾神,故患者多伴體熱嗜睡。
  • 「六腑以通為用」:腸胃積滯時,通降失常,濁氣不泄,需以消導、清熱、化濕等法恢復氣機暢通。

此症反映腸胃功能失調,臨床需結合四診,辨明虛實寒熱,對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