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原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原氣
原氣,又稱「元氣」或「真氣」,為中醫理論中維繫生命活動的根本能量。其概念源於《內經》與《難經》,被視為人體先天與後天精華的聚合,主導生長發育、臟腑機能及整体生理運作,屬「生命原動力」之核心。


一、原氣的生成與來源

  1. 先天之本
    原氣稟受於父母,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成,藏於腎(含命門)。《難經·三十六難》明言:「命門者,諸精神之所捨,原氣之所系也。」指出腎與命門為原氣之根源,奠定個體生命的基礎潛能。
  2. 後天滋養
    雖原氣源於先天,但需仰賴後天水穀精氣的持續充養。脾胃運化飲食所生之精微,上輸於肺,透過「宗氣」協同,下歸腎中化為元陰、元陽,使原氣生生不息。此過程體現「先天生後天,後天濟先天」的互根關係。

二、原氣的分布與循行

  1. 貯藏與輸布
    原氣潛藏於丹田(下氣海),並藉三焦之通道周流全身。《中藏經》稱三焦為「原氣之別使」,強調其輸布原氣至五臟六腑、十二經絡的功能,激發各組織器官的生理活性。
  2. 與經絡系統的聯繫
    原氣通過三焦散佈於經脈之中,成為經氣(真氣)的組成部分。於《靈樞·刺節真邪》提及:「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者也。」說明原氣與呼吸之清氣、水穀之氣融合,共同維繫機體運轉。

三、生理功能與臨床意義

  1. 推動與溫煦
    原氣為陽氣之根,具有推動臟腑運作、促進氣血津液生成與輸布的作用,亦能溫煦肢體,維持體溫恒定。若原氣虛衰,可見發育遲緩、畏寒肢冷或臟腑機能衰退。
  2. 固攝與防禦
    原氣中的元陰元陽協調,可固攝精血津液,防止異常流失;同時增強衛外抗邪能力。《醫宗金鑒》云:「元氣實,則邪不能侵。」指出其與免疫力的關聯。
  3. 生死壽夭的關鍵
    中醫認為原氣的盛衰決定個體的生命力與壽命長短。如《醫學源流論》所述:「元氣充足,則邪不能害,壽命延長。」故養生之道首重保養原氣。

四、原氣相關理論延伸

  • 與「宗氣」、「營衛之氣」的關係
    原氣為「氣」的先天層次,與後天生成的宗氣(積於胸中,司呼吸循環)及營衛之氣(濡養軀體、護衛肌表)相互資生,形成人體多層次的氣機網絡。
  • 針灸學中的應用
    原氣理論指導針灸選穴,如關元(小腸募穴)、氣海(原氣生發之處)常被用以補益原氣,調理根本。

原氣學說貫穿中醫的生理、病理與治療體系,為理解生命本質與疾病防治的核心基石。歷代醫家對其闡釋雖有差異,然「腎為原氣之根,三焦為原氣之使」的觀點始終為主流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