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原生」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原生一詞,首見於清代亟齋居士所著《達生篇》,為中醫婦科專論胎產之術語。其義取「人生之始」的哲學內涵,直指胎孕娩育這一根本生命現象。在中醫學理架構下,原生的概念深植於先天之本理論,與腎精、天癸、衝任二脈等生理系統密切相關。

《黃帝內經》云:「人始生,先成精」,此精即指父母媾精所形成的先天之精,乃原生之物質基礎。腎藏精而主生殖,其通過衝脈「滲諸陽,灌諸精」、任脈「主胞胎」的功能協作,構成胎孕的經絡氣血環境。明代張介賓《景岳全書》進一步闡發:「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說明原生現象的發生需依賴腎氣-天癸-衝任-胞宮軸的生理聯動。

在病理層面,原生異常多與「五不女」(螺、紋、鼓、角、脈)等先天稟賦不足相關。宋代《婦人大全良方》指出:「胎萎不長者,此由妊母稟質虛弱,陰陽之氣不足」,提示母體氣血虧虛、胞宮失養可致胎育障礙。《諸病源候論》更分立「妊娠惡阻」「胎動不安」等三十餘種妊娠病候,體現古人對原生病理變化的系統認知。

診治方面,歷代醫家發展出豐富的調理法則。如《傅青主女科》強調「補腎安胎」為要,創製安莫二天湯等經典方劑;《婦科玉尺》則重視調理脾胃以資化源,所謂「土旺則萬物生」。針灸古籍《針灸甲乙經》載有會陰、氣海等穴主治難產,展現外治法在原生領域的應用。

原生概念亦蘊含中醫整體觀思想,清代《醫宗金鑑·婦科心法要訣》提出「孕母七情內傷,胎氣不安」的論述,揭示情志因素通過影響臟腑氣機而干擾胎孕。這種將生理-病理-診療-調攝納入統一理論框架的認知模式,正是中醫原生論述有別於現代醫學的特色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