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原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原穴,乃中醫經穴分類之要名,為臟腑原氣輸注、留止之關鍵穴位。十二正經各具一原穴,陰經之原穴與五輸穴中之輸穴同位,此乃《靈樞·九針十二原》所載「五臟有疾,應出十二原」之理據所在。
考其淵源,《難經·六十六難》闡述尤詳:「臍下腎間動氣者,十二經之根本也,名曰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五藏六府。」故原穴實為三焦之氣灌注於經絡之樞紐,既可反映臟腑氣血盛衰,又為調治內在疾患之重要門戶。
十二原穴具體分佈如下:
- 手三陰經:太淵(肺)、大陵(心包)、神門(心)
- 足三陰經:太白(脾)、太谿(腎)、太衝(肝)
- 手三陽經:合谷(大腸)、陽池(三焦)、腕骨(小腸)
- 足三陽經:衝陽(胃)、丘墟(膽)、京骨(膀胱)
其臨床應用主要體現於三端:
一曰診斷,可通過觸按原穴察知經氣虛實,《靈樞》所謂「睹其應而知五臟之害」即此意;二曰治療,凡臟腑失調、氣血違和之證,皆可取其相應原穴以調本經氣機;三曰經絡測定,近世常用原穴作為經氣盛衰之觀測點。
尤須指出,原穴與絡穴相配,形成「原絡配穴法」,對表裡經同病者有協同調治之效。如肺經原穴太淵配大腸經絡穴偏歷,可共奏宣肅肺氣、通調腸腑之功。此乃基於十二經脈陰陽相貫、表裡相合之深層機理。
歷代醫家對原穴運用各有發揮,如元代滑伯仁《十四經發揮》強調原穴為「脈氣所過」之要衝,明代楊繼洲《針灸大成》則詳述各原穴主治證候。現代研究亦發現,刺激原穴多可調節相應臟腑功能,此與傳統理論所述「五藏六府之有病者,皆取其原」密合無間。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