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圓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圓鏡」為中醫眼科金針開內障八法之第七法,載於《目經大成》卷二,屬傳統針撥內障術之關鍵步驟,其操作內涵與診察要點如下:
操作方法與技術內涵
於針撥內障術中,醫師先以金針撥離混濁之晶狀體(內障),待其復位固定後,將針退至瞳孔中央(金井),此時需以針乾輕柔浣滌周遭,保持操作區域清淨。此階段重點在於「映照觀察」:透過針具調整,使眼部神水(房水)回復澄澈狀態,並藉光線折射,檢視眼內結構是否恢復正常映照功能。
中醫生理觀察要點
- 神水澄澈:健康之房水應清澈通透,若見混濁或帶血絲,提示內有瘀滯或熱邪未清。
- 顏色指動:觀察瞳孔內色澤變化,正常應現黑睛瑩潤,若見青白、黃濁等異色,可能與肝腎失調或餘翳未盡相關。
- 映照功能:完備之「圓鏡」操作後,患者視覺應能遠辨人形、近鑑物貌,反映眼底精光(視功能)已復,符合《內經》「目受血而能視」之理。
理論基礎
此法融合臟象學說與經絡理論:
- 瞳神屬腎,其映照功能依賴腎精上承,故「圓鏡」成效可佐證腎氣通調與否。
- 手太陽小腸經「至目銳眥」,金針浣滌時亦刺激經氣流通,助清陽上升濡目。
與現代醫學對應
古稱「圓鏡」之觀察,實含前房角檢查與屈光介質評估概念,所描述「神水」狀態相當於房水性質觀察,而「映照」功能則涉及角膜、晶狀體透明度及視網膜成像能力,體現傳統技術對解剖結構的細膩掌握。
延伸應用
後世醫家發展出「圓鏡法」衍生技巧,如以毫針輕點睛明穴周邊,輔助判定術後經氣流通度,或配合五輪學說,從白睛(氣輪)血絲分布判斷肺氣宣降對視功能的影響。
(註:本文依據《目經大成》原文核心,結合中醫藏象、五輪八廓理論擴展,未引用現代醫學建議性內容。)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