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圓利針」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圓利針
圓利針為古代針具之一種,亦稱「員利針」,屬《黃帝內經》所載「九針」範疇。其形制特點在於針身稍粗,針尖圓而銳利,形如犛牛之尾,故《靈樞·九針十二原》形容其「針大如犛,且圓且銳,中身微大」,意指其針體中部略顯粗壯,而鋒芒集中於尖端。
源流與形制
圓利針起源於先秦時期,為傳統九針之一,其設計兼顧刺入深度與刺激強度。《靈樞·九針論》載其「長一寸六分」,主要用於穿透力較強之療法。相較於毫針之細柔,圓利針更強調「疾瀉」之功,適用於邪氣盛實、需速決之症。
臨床應用
圓利針於古典醫籍中之運用以瀉實邪為主,尤其針對痺症、痛症及深部病邪。《靈樞·官針篇》提出「圓利針治暴痺氣癰」,說明其擅長處理急性疼痛及氣血壅滯之證。其刺法強調「深內而久留之」,藉針體之粗度增強得氣效果,並可結合「搖大其穴」之手法以擴大刺激範圍。
理論依據
從中醫經絡理論觀之,圓利針之作用機制在於通過較強之物理刺激,迅速疏通經氣、調和營衛。其圓銳之針尖可減少組織損傷,同時藉由適度粗度之針身傳導醫者手法動能,達到「氣至病所」之效。後世醫家亦發展出結合火針或溫鍼之變通用法,以增強溫通經脈之效。
此針具之應用體現中醫「通則不痛」及「瀉實補虛」之治療原則,為古代針刺技術中兼具力度與精準度之代表性工具。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