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圓癬」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圓癬
圓癬為中醫病名,屬皮膚癬疾之一,首載於《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五》。其特徵為皮膚出現圓形或類圓形斑疹,邊緣清晰隆起,色赤而癢痛,病灶中央可自行癒合,周圍伴隨丘疹、水疱、鱗屑或結痂。古籍記載,此病「作圓文隱起,四畔赤」,並指出「其裏亦生蟲」,認為病因與濕熱蟲邪蘊結膚表,或外感穢毒相染有關。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圓癬成因主要有二:

  1. 外感濕熱蟲邪:濕熱之邪侵襲肌腠,鬱久化蟲,蟲淫皮膚而發為癬。
  2. 接觸傳染:透過直接觸碰患者或共用衣物用具,致使穢毒染著肌膚。

其病機關鍵在於濕熱蘊蒸,阻滯經絡,氣血不得宣暢,加之蟲毒擾動,故見皮膚紅腫瘙癢、脫屑滲液。

臨床表現

  • 好發部位:面頸、軀幹、四肢等處,尤以潮濕多汗部位為多。
  • 皮損特徵:初期為紅色小丘疹,漸擴展成境界分明之環狀斑塊,邊緣可見針帽大丘疹、水疱或痂皮,中央色淡趨愈,周邊蔓延如錢幣。
  • 自覺症狀:瘙癢劇烈,抓破後可伴滲液,若濕熱熾盛則局部灼熱疼痛。

治療方法

以外用藥物為主,針對濕熱蟲毒立法,常用方藥如下:

  1. 殺蟲止癢
    • 土槿皮酊外塗,取其辛溫燥濕、殺蟲療癬之效。
    • 銅綠散(如20%油劑)調敷,以解毒收斂。
  2. 清熱燥濕
    • 硼砂3克兌醋100毫升,外搽患處,醋能散瘀解毒,硼砂清熱消腫。
  3. 泛發性圓癬:若皮損廣泛,可內服清熱利濕方劑,如 萆薢滲濕湯 加減,或配伍殺蟲藥如苦參、百部。

古籍佐證

《外科正宗》提及癬病「總由風熱濕邪侵襲皮膚,鬱久風盛則癢」,與圓癬病機相合;《醫宗金鑑》亦載外治癬疾需「祛風殺蟲」,與上述治法呼應。此病相當於西醫「體癬」,然中醫尤重辨濕、熱、蟲之偏盛,用藥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