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圓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圓翳
病名,屬眼科疾病,亦稱「圓翳內障」,首見於元代醫家危亦林所著《世醫得效方》卷十六。其描述為:「圓翳者,或黑珠上一點圓,日中見之差小,陰處見之則大白,或明或暗,視物不明。」意指患者瞳神內出現圓形翳障,於光線明亮處視之較小,陰暗處則顯著放大,並伴隨視物模糊、明暗調節障礙等症狀。
病因病機
此症多因肝腎俱虛所致,與臟腑氣血失調密切相關:
- 肝腎虧虛:肝藏血,開竅於目;腎藏精,主水。若肝腎精血不足,目失濡養,則神水(瞳神內液體)混濁,形成翳障。
- 氣血失和:因年老體衰、久病耗傷,或情志不遂,導致氣滯血瘀,上犯目竅,引發翳膜凝結。
- 陰陽失調:陰虛火旺或陽虛內寒,皆可影響目絡通暢,使神光(視覺功能)受阻。
證候表現
- 瞳神內現圓形灰白或淡黃色翳障,邊界清晰。
- 視力漸降,如隔薄紗,或見光影散亂。
- 可伴頭暈耳鳴、腰膝痠軟等肝腎虛弱之象。
治法與方藥
臨床以補益肝腎為基本治則,兼顧調和氣血。
- 主方:可選《證治準繩》之補肝散(熟地黃、當歸、白芍、川芎、枸杞子、菊花等),滋養肝血、明目退翳。
- 加減:若兼陰虛火旺,加知母、黃柏;氣血瘀滯者,酌加丹參、紅花。
- 針灸:常取肝俞、腎俞、睛明、光明等穴,以調補肝腎、通絡明目。
相關延伸
「圓翳」與「圓翳內障」互通,然古代文獻中,「內障」泛指瞳神內病變(如白內障、青光眼),故須結合具體症狀鑑別。本症發展緩慢,失治恐致視力嚴重受損,歷代醫家強調「早治其本」,即調攝肝腎為關鍵。
(本文依據中醫古籍與理論整合,未涉及現代醫學診斷。)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