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圓翳內障」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圓翳內障
病名與別稱
圓翳內障,又名「圓翳」,出自《祕傳眼科龍木論》,專指黃精(即晶狀體)混濁之病變,相當於現代醫學所稱之「白內障」。歷代醫家根據其病因、形態、色澤及病程階段差異,衍生多種名稱,如「胎毒內障」、「棗花內障」、「如金內障」、「如銀障」等,皆屬此病範疇。
症狀表現
初發時,患者自覺眼前如有蠅飛、花影浮動,或如垂絲、薄煙輕霧遮擋視線,隨病情進展,漸至視物模糊,然外觀瞳神並無異狀,亦無痛癢之感。待病勢加深,終至失明,僅能感知光線(三光)。細察瞳神內部,可見黃精混濁,其色或白、或微黃、或粉青,形狀各異:如星點散布、棗花綻裂、半月懸掛、劍脊橫亙,甚似水銀流動、膏脂凝結、油滴浮水、冰凌凍杯。此症可單眼先發,亦可雙眼同病。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圓翳內障之成因可分為三類:
- 先天稟賦不足:胎中感受邪毒,或父母精血虧虛,致胎兒目絡失養,形成「胎患內障」。
- 肝經風熱上擾:情志不暢或外感風熱,引動肝火,循經上攻目竅,灼傷黃精。
- 肝腎陰虛濕熱:肝腎陰虧,虛火內生;或脾失健運,濕熱內蘊,二者膠結,熏蒸目絡,使黃精濁而不清。
辨證分型與治療
-
肝經風熱證
- 表現:目澀畏光,頭痛眩暈,口苦咽乾,舌紅苔黃。
- 治法:平肝清熱,佐以疏風。
- 方藥:防風散、石決明散加減。若熱重者可加黃芩、梔子;風盛者加蔓荊子、蟬蛻。
-
陰虛濕熱證
- 表現:視物昏朦,眼瞼重墜,胸悶納呆,舌紅苔黃膩。
- 治法:滋陰清熱,健脾化濕。
- 方藥:甘露飲加減。濕甚加茯苓、薏苡仁;陰虛甚者加女貞子、旱蓮草。
-
肝腎陰虛證
- 表現: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舌淡紅少苔。
- 治法:滋養肝腎,益精明目。
- 方藥:杞菊地黃丸、石斛夜光丸為主。虛火旺者加知母、黃柏;精血虧者加菟絲子、楮實子。
針刺療法
可取睛明、攢竹以通調局部氣血;配合遠端穴位如合谷(清頭目風熱)、足三里(健脾化濕),以標本兼治。手法宜輕緩,得氣為度。
手術適應症
若翳障已「老定」(即混濁凝固,障跡清晰),且患者光感、色覺功能尚存,古稱「金針撥障術」,今可參酌現代白內障摘除術。
補充說明
古籍《審視瑤函》提及,此病「非翳非霧,乃清水結為膏脂」,強調其病機本虛標實,治療需「補瀉兼施」。另《銀海精微》載「冰翳內障」,描述其「如冰凍堅白」,可視為圓翳之變證,治法側重溫陽化濁。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