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圓針」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圓針
圓針乃古代針具之名,亦作「員針」,為中醫針灸治療之重要工具。此針具形制特異,與常見之毫針、鋒針等有明顯區別。
形制特徵
圓針之針尖呈卵圓形,鋒利度較低,非如芒針之尖利。其直徑約一分六釐(合今約0.52毫米),長一寸六分(合今約3.72厘米),針身圓潤無刃。此種設計使其對組織之刺激較為和緩,不易造成深層組織損傷。
經典記載
《黃帝內經·靈樞》之〈九針十二原〉篇載:「員針者,針如卵形,揩摩分間,不得傷肌肉,以瀉分氣。」此說明其形制與基本用法。同書〈官針〉篇亦提及:「病在分肉間,取以員針。」
功能特性
圓針主要作用於分肉之間(即肌肉與肌肉、肌肉與肌腱之間隙),其功能特點有三:
- 瀉分肉之氣:通過圓潤針尖之按摩與輕度刺激,能疏通分肉間滯氣,調和局部氣血。
- 不傷肌肉:因其無刃且圓鈍,使用時不會刺穿或嚴重損傷肌肉組織。
- 揩摩功能:似針似摩,具有一定按摩效果,可視為針灸與推拿間之過渡療法。
臨床應用
圓針在古代主要用於以下情況:
- 氣滯證:當患者氣機阻滯於分肉之間,出現局部酸脹、沉重感時適用。
- 預防性治療:古人用於健康人群之養生保健,通過輕度刺激調節經氣。
- 敏感部位:在肌肉較薄或重要臟器附近之穴位施術時,可選用圓針以策安全。
演變與比較
後世醫家對圓針之運用有所演變。與現代常見之毫針相比:
- 刺激強度:圓針之刺激較毫針溫和,更接近現代之「浮刺」或「毛刺」手法。
- 治療深度:主要作用於淺層組織,不追求「得氣」感。
- 適應症:更適合氣病而非形質病變,對現代之軟組織疾患尤為適宜。
圓針作為九針之一,體現了古代中醫「因病施治,因位選針」之精細治療思想,其溫和特性對現代針灸臨床仍有重要參考價值。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