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袁坤厚」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袁坤厚,字淳古,元代著名醫家,益州(今四川成都)人。其生平事蹟雖散佚不全,然據史料記載,袁氏精研醫理,尤擅古典醫籍,曾任成都醫學正,主管地方醫政與醫學教育,足見其學術地位。
學術貢獻與著作
袁坤厚所撰《難經本旨》一書,為其代表作,惜已亡佚。此書當為闡發《難經》奧義之作。《難經》作為中醫四大經典之一,以問答形式闡釋《內經》疑難,涉及脈診、經絡、臟腑、病機等核心理論。推測袁氏注本可能結合臨床實踐,融匯宋金元醫家學說,或對「命門」「三焦」等爭議命題提出見解,反映元代醫家對古典理論的創新詮釋。
歷史背景與學術脈絡
元代醫家多受金元四大家(劉完素、張從正、李杲、朱震亨)影響,袁坤厚可能汲取河間學派之寒涼理論,或東垣脾胃學說。《難經本旨》的編纂,亦體現元代官方重視醫學典籍整理之風,與滑壽《難經本義》等注本並列,成為當時研究《難經》的重要文獻。
中醫理論推考
若從《難經》研究脈絡推測,袁氏或聚焦以下議題:
- 脈診精微:闡釋「獨取寸口」原理,探討寸關尺分部與臟腑對應關係。
- 經絡俞穴:考證「奇經八脈」流注,或結合針灸臨床補充俞穴主治。
- 臟象理論:辨析「左腎右命門」之說,可能融入元代命門學說發展。
袁坤厚之學術形象,雖因文獻散軼而模糊,然其職司醫學正、注釋經典之舉,足證其為融合醫理與實務的儒醫典型,反映了元代中醫承先啟後的學術特色。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