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袁謙>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袁謙,字豫來,清末醫家,寶山(今屬上海市)人。其生平雖鮮見於正史,然據醫籍記載,袁氏精研醫理,勤於著述,臨證經驗豐富,於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皆有獨到見解。

醫術背景與學術特點

袁謙身處清末,正值中醫學承先啟後之際,其學術思想融合歷代醫家精華,尤重《內經》《傷寒論》之根基,強調「辨證求因,審因論治」。所撰醫書如《病機卑邇集》《傷寒卑邇集》,書名「卑邇」取自《詩經》「卑以自牧」之意,寓謙遜務實之旨,內容多聚焦病機剖析與傷寒證治,推測其或擅長外感熱病與內傷雜病之辨治。

著作與醫論

  1. 《病機卑邇集》
    此書當以闡釋病機為核心,或援引《內經》「病機十九條」之理,結合臨床實例,分析疾病發生發展之關鍵。袁謙可能強調「氣血陰陽失和」為百病之根,並重視臟腑功能失調與外邪侵襲之互動關係。
  2. 《傷寒卑邇集》
    清代傷寒學派興盛,袁氏此書或承襲張仲景六經辨證體系,輔以後世醫家如柯琴、尤在涇之說,探討傷寒傳變規律與方藥運用,尤其可能注重「經腑證候」之鑒別與治法差異。
  3. 《藥能廣集》
    推測本書為藥物學專著,或從性味歸經、升降浮沉等角度詳析藥性,並結合臨床配伍經驗,反映袁謙對「藥證相應」之重視,與清代溫補學派或寒涼學派之影響。
  4. 《業醫必讀》
    此書或屬醫門入門指南,內容可能涵蓋診法(如望聞問切)、醫德(如「大醫精誠」精神),乃至臨證思維要訣,體現袁氏「醫者仁術」之理念。

學術影響與傳承

袁謙著作雖未見傳世,然從書名與時代背景推斷,其學術取向當屬「崇古而不泥古」,既尊經典理論,亦務臨證實效。清代江南醫家多重視濕溫、暑證等地方病,袁氏或於此類病證有所發揮,惜史料闕如,難以詳考。

綜觀其生平,袁謙可視為清末地方醫家之代表,其著述意圖整合理論與實務,雖未廣泛流傳,然反映當時中醫「由博返約」之學術風貌,亦為近代中醫文獻研究提供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