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猿戲」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猿戲
猿戲為中國傳統導引功法之一,屬於五禽戲中的一種,源於古人模仿猿猴動作以調和氣血、舒展筋骨。其名最早見於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畫《導引圖》,圖中載有「木侯」(即沐猴)及「管墟」(猿呼)之姿,二者皆作呼嘯狀,顯見當時已有模仿猿猴形神的養生之法。
功法特點
猿戲主要模擬猿猴靈活輕盈之態,結合伸展、懸吊、擺盪等動作,以通達經絡、活絡關節。據《雲笈七籤·導引按摩》記載:「猿戲者,攀物自懸,伸縮身體,上下一七。以腳拘物自懸,左右七。於鈎卻立,按頸,各七。」意指練習時需攀附物體懸吊身體,配合上下伸展,並以腳勾物左右搖擺,後以手按頸部調理氣機。此類動作能刺激手三陰、手三陽經脈,尤其強化肺經與大腸經的氣血運行,有助於宣發肺氣、疏導壅滯。
中醫理論依據
從中醫角度論之,猿戲之效在於「動形以達意」。猿屬靈動之物,其動作迅捷而協調,對應人體肝主筋、腎主骨的功能。透過模仿猿猴攀援懸吊,可拉伸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促進陽氣升發;而按頸搖頭之動作,則能鬆解風池、風府等穴位,疏通頭頸部氣血,緩解肩頸僵硬。此外,猿戲中的呼嘯發聲,暗合「六字訣」中「呬」字訣(通於肺),能助肺氣宣降,調節呼吸系統機能。
後世演變
隨歷史發展,猿戲衍生出多種流派,或側重肢體伸展,或強調呼吸配合,然其核心不離「形神兼備」。部分版本融入站樁與平衡訓練,如單腳懸鈎、旋身轉體等,進一步強化腎氣與平衡能力;亦有結合內觀意念者,要求練習時存想猿猴輕靈之神韻,以達形、氣、神三者合一。
總體而言,猿戲不僅是肢體的仿生運動,更蘊含中醫「天人相應」之理,透過外動引導內氣,使臟腑氣血調和,體現傳統導引「導氣令和,引體令柔」之宗旨。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