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遠道刺」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遠道刺
遠道刺為中醫針刺手法之一,屬《靈樞·官針》所載「九刺」中的一種。其法強調「病在上取之下」,即當病症顯現於身體上部時,透過針刺下肢或肘膝以下的陽經穴位(尤以六腑所屬之腧穴為主)進行治療。此法因取穴位置與病所相距較遠,故稱「遠道刺」,亦是後世「遠道取穴法」的理論淵源。
理論依據
遠道刺的核心思想,奠基於中醫經絡學說的「上下相應」原則。十二經脈的氣血循行互通,陽經尤其注重「從上至下」的聯繫。《靈樞·終始》云:「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足三陽經(胃經、膽經、膀胱經)的穴位多分布於下肢,且循行路徑貫通軀幹與頭面,故針刺這些經脈的特定腧穴(如足三里、陽陵泉、崑崙等),可透過經氣調節,引導氣血上行以治療頭面、胸腹等上部疾患。
臨床應用
-
六腑下合穴配伍
遠道刺常取用《靈樞·邪氣藏府病形》所指的「下合穴」,即六腑之氣在足三陽經上匯聚的特定穴位(如胃合足三里、大腸合上巨虛)。例如:- 牙痛、目赤屬陽明經證者,可刺足陽明胃經的足三里或內庭。
- 膽火上炎致偏頭痛,可選足少陽膽經的陽陵泉或俠溪。
-
經絡辨證取穴
依「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原則,針對病位所屬經絡,選取遠端具有疏導作用的穴位。如:- 心胸悶痛屬手厥陰心包經病變,可配足厥陰肝經的太衝(同名經相應)。
- 項強背痛屬太陽經病,可刺足太陽膀胱經的委中或申脈。
與其他刺法的區別
- 近道刺(局部取穴):直接於病痛周圍針刺,與遠道刺形成對比。
- 巨刺與繆刺:雖同屬遠端取穴,但強調左右交叉(健側取穴),而遠道刺以同側經脈為主。
學術延伸
清代《針灸逢源》進一步闡釋:「遠道刺非唯取穴於下,更須審氣之升降。」說明此法需結合經氣運行的方向與病機,靈活調配補瀉手法。此外,部分醫家認為,遠道刺不僅限於陽經腧穴,陰經若符合「上下相引」之理,亦可應用(如手太陰肺經的尺澤治療咳嗽)。
遠道刺體現中醫「整體觀」與「經絡調控」的獨特思維,至今廣泛應用於針灸臨床,尤其對急性痛症、熱證及腑氣不通等病候具顯著效果。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