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遠道選穴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遠道選穴法

遠道選穴法,又稱「遠取法」,為中醫針灸取穴原則之一,其核心思想在於「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即選取遠離病痛部位的腧穴進行治療。此法最早見於《靈樞·官針》:「遠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輸也。」原文特指六腑病症取下肢合穴之法,後世醫家將其擴展,涵蓋頭面、軀幹病症取四肢穴,以及左右、上下交叉取穴等範疇。

理論基礎

遠道選穴法的理論依據主要建基於中醫經絡學說與整體觀念:

  1. 經絡系統的連貫性
    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縱橫交錯,內聯臟腑,外絡肢節,形成上下內外的通路。例如,足陽明胃經從頭面部下行至足部,若胃腑有病,可選取下肢的「足三里」調治;頭面疼痛(如偏頭痛)亦可取下肢的「太衝穴」(屬足厥陰肝經),此即「上病下取」之例。
  2. 標本根結理論
    《靈樞·衛氣》提出經脈有「標本」之分,「標」多位於頭面胸腹,「本」則分布於四肢末端。遠道選穴常取「本」部腧穴以調「標」部病症,如風熱頭痛取手部的「合谷穴」(手陽明大腸經原穴),即透過調節經氣本源以達遠端療效。
  3. 陰陽氣血平衡
    《內經》強調「從陰引陽,從陽引陰」,透過對稱或對側取穴,使氣血協調。例如,左側面癱可取右側的「合谷穴」,或下肢「陽陵泉」以疏調少陽經氣,均屬遠道選穴的延伸應用。

臨床應用

遠道選穴法在針灸治療中運用廣泛,可分為以下幾類:

  1. 四肢取穴治頭身病

    • 頭面五官病:如目疾取「光明穴」(足少陽膽經),耳鳴取「中渚穴」(手少陽三焦經)。
    • 內臟病症:心胸悶痛取「內關穴」(手厥陰心包經),腹痛泄瀉取「上巨虛」(足陽明胃經,大腸下合穴)。
  2. 上下交叉取穴
    根據「繆刺」「巨刺」原則,選取對側或對應部位腧穴。如右側肩周炎可針左側「條口穴」(足陽明胃經),或左側「陽陵泉」(足少陽膽經合穴),以通調經氣。

  3. 特定穴位的遠治作用

    • 五輸穴:尤其「井、滎、輸、經、合」中,合穴(如「委中」治腰痛)與滎穴(如「魚際」清肺熱)常為遠取要穴。
    • 八脈交會穴:如「後溪穴」(手太陽小腸經)通督脈,可治頸項強痛。

經典案例

歷代醫籍記錄甚多遠道選穴驗案:

  • 《針灸大成》以「委中穴」(足太陽膀胱經合穴)治療腰痛,因膀胱經「挾脊抵腰」,此即「下病上取」與經絡循行結合之例。
  • 張從正《儒門事親》載「導痰法」,取「豐隆穴」(足陽明胃經絡穴)化痰通絡,治胸膈痞滿,體現「腑病取合」之衍伸。

遠道選穴法體現中醫「治病求本」「通調全局」的思維,其靈活性與經絡理論的深度結合,成為針灸療法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