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遠節段取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遠節段取穴
定義
遠節段取穴為針灸學中的重要取穴法之一,意指在治療時選用與病痛部位或手術區域不屬於同一脊髓節段支配的穴位。此類取穴法強調透過經絡的遠端調節作用,達到疏通氣血、平衡陰陽之效,臨床常見於「上病下取」或「下病上取」的配穴原則。
理論基礎
- 經絡循行與氣血調控
中醫認為十二經脈「內屬臟腑,外絡肢節」,其氣血運行貫穿全身。遠節段取穴倚重經絡的遠端聯繫,如《靈樞·終始》所言:「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透過刺激遠端穴位引導經氣至病所。例如頭痛取足部太衝穴(肝經),即因肝經「上巔絡腦」,可引氣上行以疏泄頭部鬱滯。 - 神經節段理論的對照
現代醫學中的神經節段支配(如脊髓分節)可部分對應中醫取穴邏輯。遠節段取穴刻意避開病變部位的鄰近節段,轉而選擇距離較遠且功能相關的穴位。例如胸腔手術針麻選用內關穴(上肢),其神經支配(C6-T1)與胸腔(T1-T12)分屬不同節段,卻能透過心包經調節心胸氣機。 - 古典文獻依據
《標幽賦》云:「交經繆刺,左有病而右畔取;瀉絡遠針,頭有病而腳上針。」此即遠節段取穴的經典描述,體現中醫「整體觀」與「經絡左右交叉」的特質。例如右側偏頭痛取左側足臨泣穴(膽經),即應用經氣左右互通的原理。
臨床應用舉隅
- 頭面五官疾病:取下肢穴位如陷谷穴(胃經)治牙痛,因胃經循行「入上齒中」。
- 腰腿疼痛:選用上肢後溪穴(小腸經),配合「督脈通於小腸經」理論,調節脊柱氣血。
- 內臟病症:如胃脘痛取公孫穴(脾經),結合「脾經絡胃」的臟腑聯繫。
與「遠道取穴」之異同
遠道取穴廣義涵蓋所有「遠離病所」的取穴法,而遠節段取穴更聚焦於神經節段非鄰近性,突出經絡與神經系統的雙重調節。例如《黃帝內經》提及的「巨刺」「繆刺」中,若符合節段不相鄰原則,亦可歸入此類。
總結
遠節段取穴體現中醫「治病求本」的思維,透過經絡的遠端效應與神經反射,突破局部治療的局限。其應用需結合辨經論治,方能精準調動氣血,發揮「四兩撥千斤」之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