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遠近配穴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遠近配穴法
遠近配穴法為針灸治療中常用之配穴方法,其核心在於結合局部穴位與遠端穴位,以達到協同治療之效。此法依據中醫經絡理論,透過刺激特定穴位,調和氣血、疏通經絡,進而調理臟腑功能。
理論基礎
中醫認為,人體經絡內屬臟腑,外絡肢節,貫穿全身,將臟腑與體表聯繫為一整體。當臟腑功能失調時,常可反映於對應經絡之特定穴位上,反之,刺激這些穴位亦可影響臟腑功能。遠近配穴法即運用此原理,結合病變局部及對應遠端穴位,以增強療效。
具體應用
-
胃痛
- 近取穴:中脘(任脈)、胃俞(足太陽膀胱經),直接調理胃腑氣機。
- 遠取穴:內關(手厥陰心包經)、足三里(足陽明胃經),疏調脾胃氣血,和胃止痛。
- 理論依據:中脘為胃之募穴,胃俞為胃之背俞穴,二者相配,體現「俞募配穴」原則;內關通於陰維脈,善治胸腹疾患,足三里為胃經合穴,可調理脾胃功能。
-
牙痛
- 近取穴:頰車(足陽明胃經),位於下頜角處,直接調理局部氣血。
- 遠取穴:合谷(手陽明大腸經)、內庭(足陽明胃經),清泄陽明經火熱之邪。
- 理論依據:手足陽明經均行經面部,合谷為大腸經原穴,內庭為胃經滎穴,二者擅長清熱瀉火,配合頰車以疏通局部經絡,共奏止痛之效。
-
頭痛
- 近取穴:百會(督脈)、太陽(經外奇穴),直接調理頭部氣血。
- 遠取穴:太沖(足厥陰肝經)、列缺(手太陰肺經),疏肝解鬱、宣肺通絡。
- 理論依據:太沖為肝經原穴,可平肝潛陽,列缺通於任脈,善治頭項疾患,與局部穴位相配,共奏止頭痛之效。
選穴原則
遠近配穴法之關鍵在於辨證選穴,需根據疾病性質(寒熱虛實)、病位(經絡臟腑)及體質差異,靈活選用適當穴位。一般而言:
- 局部取穴:針對病變所在位置,選取鄰近穴位,直接調整病所氣血。
- 遠端取穴:選取與病位相關之經絡遠端特定穴位,如五輸穴、原穴、絡穴等,以整體調控。
此法不僅適用於痛症,亦廣泛應用於內科、婦科等疾病,體現中醫「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之核心思想。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