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大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大痹
大痹為中醫病名,屬痹證之重者,泛指邪氣深客於筋骨或五臟,導致氣血閉阻、經絡不通之嚴重痹證。其名首見於《黃帝內經》,如《靈樞·厥病》云:「頭痛不可刺者,大痹為惡。」《素問·四時刺逆從論》亦載:「冬刺絡脈,內氣外泄,留為大痹。」皆強調其病情深重,與尋常痹證有別。
病因病機
大痹之成,多因正氣內虛,風、寒、濕、熱等外邪乘虛深入,客於筋骨或五臟,致使氣血凝滯,經絡閉塞。張志聰於《素問集註》中闡釋:「大痹者,風寒客於筋骨而為惡也。」又言:「大痹者,臟氣虛而邪痹於五臟也。」可見其病位可分為兩類:
- 邪痹筋骨:外邪侵襲,留滯筋骨關節,導致肢體劇痛、屈伸不利,甚則畸形攣急。
- 邪痹五臟:臟腑氣血虧虛,邪氣內陷,痹阻心、肝、脾、肺、腎等臟腑功能,可伴隨相應臟腑症狀,如心悸、咳喘、腹脹等。
臨床表現
大痹症狀較一般痹證更為頑固且嚴重,常見以下特徵:
- 疼痛劇烈:痛處固定,遇寒加重,或伴灼熱感(若夾熱邪)。
- 活動障礙:關節僵硬、變形,甚則功能喪失。
- 全身影響:若邪痹五臟,可見胸悶、氣短、水腫等臟腑失調之候。
辨證分型
根據病邪性質與病位深淺,大痹可分為:
- 風寒濕痹:以冷痛重著為主,苔白膩,脈弦緊。
- 濕熱痹阻:關節紅腫熱痛,伴發熱口渴,舌紅苔黃膩。
- 痰瘀痹結:病程日久,關節腫大畸形,舌紫暗或有瘀斑。
- 臟腑痹證:依邪犯臟腑不同,見相應虛實夾雜之象。
治療原則
大痹治療首重「祛邪通絡」,依證型選方:
- 風寒濕痹:宜溫經散寒,方如烏頭湯、獨活寄生湯。
- 濕熱痹阻:宜清熱利濕,方如宣痹湯、四妙丸。
- 痰瘀互結:需化痰逐瘀,方如身痛逐瘀湯合二陳湯。
- 臟腑虛痹:當調補臟腑,兼祛餘邪,如心痹用炙甘草湯加減,腎痹用腎氣丸化裁。
古籍論述
《內經》強調大痹與時令、針刺誤治相關,如冬令誤刺絡脈,致陽氣外泄,反使寒邪內留成痹。後世醫家進一步指出,此病多因「正虛邪戀」,治療需標本兼顧,不可徒攻其邪,忽視扶正。
大痹作為痹證之重疾,反映中醫對疾病深淺層次的辨識,臨床須細察病位、病性,方能對證施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