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遠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遠血為中醫病證名,屬便血範疇,臨床特徵為「先排便後下血」。《金匱要略》首明其義:「下血,先便後血,此遠血也」,意指血源自消化道上段(胃與小腸),因血行經腸道時間較長,故血色多呈暗紫或柏油樣。

病因病機

  1. 脾陽虛損:景岳言「遠者或在小腸,或在於胃」,主因中焦虛寒,脾失統血之權。陽氣衰微則血失溫煦,運行遲滯,離經之血下滲腸道。
  2. 陰火內熾:脾陰虧耗,虛火灼絡,兼肺燥失斂(《血證論》稱「壯火食氣」),陰血妄行。
  3. 情志傷絡:肝鬱化火,或肺憂氣結,致藏血失職,血從後陰滲出。
  4. 肝脾腎俱虛:下血日久,三經氣血耗竭,封藏固攝無力,唐宗海謂「面色萎黃,手足厥冷」即此危候。

證治分型
脾寒不攝證

  • 主症:便後下血晦黯如漆,腹中冷痛,四肢不溫,舌淡白,脈沉遲。
  • 治法:溫土攝血
  • 經典方:黃土湯(灶心黃土、白朮、附子、阿膠等)配伍伏龍肝,取火土相生之義。

陰虛肺燥證

  • 主症:血色鮮紅夾黏液,口乾咽燥,午後潮熱,脈細數。
  • 治法:清金固絡
  • 變通方:人參清肺湯去烏梅加生地,兼以甘寒潤燥。

鬱火動血證

  • 主症:出血量多色鮮,脅脹煩躁,脈弦數。
  • 治法:疏肝寧血
  • 加減法:丹梔逍遙散佐阿膠、地榆炭;若思慮傷脾,則用歸脾湯加炒梔、五味子斂陰。

三經俱損證

  • 主症:滑脫不禁,畏寒倦臥,脈微欲絕。
  • 治法:固脫復脈
  • 合方化裁:人參養營湯(補脾)、膠艾四物湯加巴戟天(養肝)、斷紅丸(鹿茸、續斷益腎),三法並進。

此證與「近血」(先血後便)需鑑別,病機上遠血多虛、近血多實。《醫宗金鑑》強調遠血若見「脈大芤革」為亡血脫氣之兆,當急予回陽固脫。歷代醫家尤重脾腎雙補,蓋因「腸下之血,責之少火不溫」(《張氏醫通》),臨證需辨明標本虛實。